雖然今天的生產力已經相當發達,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墨子的消費觀仍然值得我們學習。資源的匱乏、環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現實,水荒、煤荒、電荒、油荒、已經相繼出現。因而,我們重提墨子“節用”的消費思想,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墨子平等的消費觀念,對消費的兩極分化現象有所遏製。
墨子提出打破等級界限的消費標準,本意是為了實現社會多數人的消費需求,隻有這樣社會才能保持穩定和發展。如果“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在一個社會中,貧富差別懸殊,富人揮金如土、而貧者衣食無著,社會秩序怎能安定?而且,我們的社會製度根本上是要實現所有人的消費需求,因而,就應該在社會倫理道德中加入“節用”的思想,以便遏製富有者的奢華消費,消除兩級分化所帶來的社會不公平。
消費水平應該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一致。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早在兩千年前,墨子就認識到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以發展生產為基礎提高消費水平,消費水平應該和生產發展相一致。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生產和消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製約,因此,消費水平必須與生產發展狀況相適應。然而現實中的“高消費”現象卻層出不窮,這些高檔消費超出了我們社會目前生產發展所能承受的限度,長此發展下去,不但會對產生的發展產生反作用力和負效應,而且會嚴重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會對社會倫理道德造成損害。
雖然說鼓勵消費、激活消費,提高消費率,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這隻是針對合理正常的消費而言,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合理、節約使用能源、資源,確保可持續發展。因而,應該把墨子的“節用”觀念用在遏製這些“高消費”的行動上,這樣才能保證社會政治、經濟和道德的穩健發展。
節儉應該自上而下地實行。
墨子節用論的鋒芒主要是針對上層統治階級的,他認為,統治者是奢靡無度、暴殄資財等社會風氣的始作俑者,驕奢淫逸是由上層統治者一手造成的。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楚王好細腰、文公好紫衣的故事就說明了上行下效的問題。因此,墨子要求天子、諸侯、王公大人“節於身,誨於民”以身作則來教育民眾。以便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富國利民。
當今社會的市場經濟下,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經濟法則和道德規範,仍然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從公款吃喝來驗證上級提倡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全國大中型酒店70%的營業收入都來自公款,高達1000億元。有一個貧困縣,每年吃國家財政補帖4500萬元,可公款吃喝竟用去980萬元。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都是奢侈浪費的表現,我們的國家是富裕了,但這隻是總體水平,當一些人在高級飯店鋪張奢華的大快朵頤時,還有多少人在貧困線上掙紮。
因而,應該從上層就倡導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把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美好的道德操守來遵循。隻有做到這些,我們的民眾才能夠真正的安居樂業,我們的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全麵的發展。
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因為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墨子“節用”的消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足和錯誤,但其中的許多深刻的觀點,不但在當時有益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是今天看來,也具有難能可貴的進步性,值得我們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