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墨子的富國強民思想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生產力水平機器低下,地多人少、生產技術十分落後,在這種社會現實下,諸子百家們紛紛提出了自己富國強民的政治主張,因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麵。作為當時“世之顯學”的墨家學說,同樣也不甘落後,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
在這一時期,除了農家之外,墨子是最為重視農業的一位聖人。針對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他第一個提出了人口的多少必須與土地的數量相適應的觀點,要求大量增加人口,保證勞動力再生產,以此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
墨子發展經濟/增加國民收入的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發展農業,一個是增加人口。
墨子認為勞動生產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產,他十分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說明他巳經意識到農業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因而他主張統治者“作盡地力之教”鼓勵人民開墾荒地、提高產量,以此增加收入,實現富國強兵的統治願望。
墨子認為人與動物不同。動物"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絍,衣食之財固已具矣"動物不需要耕種舊有糧食可以果腹,不用紡織就能夠蔽體,而人不同,人類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必須依靠自身的勞動,才能取得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因而需要發展生產,增才能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
然而生產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決定於人們的勞動之外,還和土地的利用有密切的關係。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當落後,要鄉獲得更多的糧食,最為可行的辦法就是開墾土地,使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為“地得其任則功成,地不得其任則勞而無功"。
墨子把農業看作是國家的根本,要想實現國家的富強,就必須做到“強本”,認為這是治國安邦的必要措施。因此墨子主張人應該“強力從事”,加強生產、發展經濟。在墨子看來“本”就是“農業”就是“財源”,而“強本”就是要廣泛地發展生產,廣求經濟效益,以“興天下之利”,滿足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那麼如何強本呢?墨子認為應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隻有生產勞動發展了,創造的社會財富才回增加,社會才能實現安定和繁榮。既然國家的治亂安危、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勞動緊密相關,那麼統治者就要鼓勵農民從事農業勞動,獎勵那些積極開墾土地的人。
而最為統治者,僅僅是對農民發展生產驚醒獎勵是不夠的,墨子認為統治者還應該率先垂範、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起到教化民生的作用。墨子還引用了後稷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古代帝王之所以從事耕織,就是要以此作為根本的教化。天子親自耕種帝王祭祀的用田,士大夫也從事具體的工作,後妃率領後宮九嬪在郊外養蠶,在公田裏采桑。這樣在農忙時城中才會不見農民,才能教導百姓重視田地裏的生產。
墨子還注重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之間的交換,他說,男子不從事紡織卻有衣穿、女子不從事耕作卻有飯吃,這就是男女交換勞動成果的結果,這樣才能各司其職。得以繁衍生息。
墨子在《公孟》中闡述,國家富強有賴於人民從事生產,如果生產停止,那麼國家就不會富裕了。統治者隻有要求人民“強力從事”,國家社稷才能夠實現治理和安寧。
由此可見,發展農業生產,於勞動者而言,可以獲得生活用品而解決生存問題;於國家而言,可以增加儲備,使得國家富裕而強大;於統治者而言,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使得社會安定、國泰民安,有百利而無一害。
墨子認為增加人口是發展生產的前提。
在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後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家要想爭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口。有土地才能創造財富,有人口才能有兵源。而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土地者,所有餘也;王民者,所不足也",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增加人口就成為各國君王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