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發展生產,人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一個國家即使地廣千裏,然而民眾弱少,也不可能富庶強大。土地需要友人耕種才能生產糧食,國家需要士兵保護才能不受侵犯,因而墨子主張要增加人口的數量。
至於怎樣迅速增加人口,墨子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要推行早婚製度。
墨子用聖王的法度來給自己做理論支撐 “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認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是最好結婚年齡。而現在天下法度混亂,人們不遵循聖王指定的規則,有的男子二十歲結婚,有的四十歲才結婚,比聖王規定的法度推遲數十年,如果按每對夫婦三年生一個孩子來算,十年之中就少生了兩、三個孩子。這樣下去,人口的增加速度將越來越緩慢,從而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因此,要想盡快增加人口,就必須嚴格遵守聖王的法度,所有男子都二十歲娶妻,女子十五歲出嫁。
禁止畜養姬妾。
墨子認為成年男女適時婚配,是“天壤之情”,任何人都應該遵循,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很多王公貴族都畜養姬妾,有權勢者霸占很多女人,而下層貧賤者寡而無妻,因而導致男女失時,所以人民的數量難以增加。
因此,想增加人口,就應改變成年男女不合理的婚配現象,禁止王公貴族大量畜養姬妾,而是讓貧賤男子人人有妻。這樣陰陽調和才能實現人口數量的增加。
實行非攻節葬的政策。
墨子認為戰爭是造成人口數量劇減的主要因素,是“寡人之道”,對於增加人口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在戰爭發生期間,廣大成年男女久不相見、夫婦失時而不能孕育子女;另一方麵,戰爭的殘酷性會帶來人口的大量死亡,“攻城野戰,死者不可勝數”,而且戰爭所帶來的病、凍、餓、累所導致的人口傷亡數量也十分的巨大。
墨子還認為厚葬久喪製度也不利於人口的增加。很多王公貴族死了以後,往往會殺人陪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因此造成大批人口死亡。而在漫長的居喪期間, 人們要“哭泣不秩聲翁”,“處倚廬(草屋)、寢苫(草墊)枕由(土塊)”,導致了很多人“冬不切(忍)寒,夏不仞署”而死亡的結果;而且居喪期間禁止男女同房,因而減少了人口出生率。
所以,要想增加人口,實行非攻和節葬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此外,墨子還認為統治者的腐朽淫樂和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和也是造成民眾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墨子認為除了要推行早婚製度、推行早婚製度、實行非攻節葬的政策之外,還應該反對苛捐雜稅,減輕民眾的搖役負擔,這樣才能做到“民費而不病、勞而不傷”。
墨子的這些富國主張雖然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戰亂環境提出的,但對於我們今天發展經濟、富民強國也是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發展農業是國家穩定的根本,至於人口問題,墨子提出要增加人口是因為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因而具有進步意義;我們現在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數量,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也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一種主張的提出社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我們看待一種主張,應該考慮到它產生的淵源,而不是割裂時代的限製。墨子增加人口數量的主張在今天看來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而在當時卻符合發展潮流,我們對待古人的思想,不應該生搬硬套,而應該根據現實的具體情況加以靈活運用,這樣才是對他們思想精華的真正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