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墨子的音樂觀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請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非樂》)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誠心要為天下人謀利,為天下人除害,對於音樂這樣的東西,是不應該不禁止的。"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思想非常活躍,學術爭鳴空前繁榮。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各個問題,各種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就音樂而言,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大力提倡音樂,認為音樂可以教化民眾,而墨家的代表者墨子則極力反對音樂,並且寫了一篇《非樂》來論述自己觀點。
我們知道,墨子曾經求學於儒家,因為對儒家的一些主張意見不合,從而自立門派,因而在墨子學說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針對儒家思想的,像“非樂”就是這樣一個方麵。
墨子認為,仁人做事,必須講求對天下有利,為天下除害,這才是治理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事情就去做;而危害到人的利益的就應該停止。統治者不能因為美麗的東西、快樂的聲音、美味的食物可以使身體安適,就讓這些來掠取民眾的衣食財物。統治者在施政時,凡事應該利國利民,而音樂,製造樂器需要耗費錢財、荒廢農耕、還能使人耽於荒淫,於國於民都沒有利,因而墨子極力否定音樂。
為了闡述自己的非樂主張,墨子專門寫了《非樂》來論證自己反對音樂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麵:
第一 墨子認為音樂上不符聖王事業、下不合萬民利益。
墨子之所以反對音樂,並不是認為鼓琴瑟笙等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好聽、也不是認為雕刻、紋飾的色彩不美,而是認為雖然眼睛希望看到美麗的東西、耳朵希望聽到快樂的聲音,但音樂對於統治者和民眾來說都是有害無益的,因而應該製止。"
墨子說,古時的聖王也向萬民征取錢財,用來造船和車,因為船用於水上、車用於地上,君子可以休息雙腳,民眾可以休息肩和背,因此萬民都送出錢財來,並不因為統治者征取錢財而有怨憤。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收取錢財製造車船符合民眾的利益,因而大家都擁護。而現在的王公大人為了國事或者自己製造樂器,必定向萬民征取很多錢財,然而樂器並不像車船那樣有實用價值、符合民眾的利益,相反增加了民眾的負擔,民眾必然會對上產生怨恨。
所以說,提倡音樂,向上考察、不符合聖王的事跡;向下考慮、不符合萬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認為,從事音樂活動是錯誤的。
第二 統治者愛好音樂,就會荒疏政事,而且勞民傷財。
統治者愛好音樂,必然會置辦貴重的樂器、並且耳聰目明、身體健壯的男人來敲打樂器;用年輕貌美的女人來舞蹈,這樣就使得耽誤農時、荒廢生產。
從前齊康公作《萬舞》樂曲,規定跳這種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認為吃的不好就會影響麵目的色澤,衣服不美會損害身形動作的優美,因而必須吃好飯和肉、穿繡有花紋的衣裳。這樣一來,統治者就會添置華麗的衣服,而所花費的錢財自然會轉移到老百姓頭上,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統治者在欣賞音樂時,肯定會找人陪伴在左右,如果與賢士同聽,就會荒廢天命的聽獄和治理國事;與奸佞小人同聽,就會受到他們的誘惑而不再清廉。
墨子認為,統治者喜好音樂,會加重人民的負擔,荒廢耽誤自己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喜好音樂時錯誤的。
第三 官員愛好音樂,會耽於享樂、影響施政;百姓愛好音樂,會浪費時間、耽誤生產。
墨子認為,在沒有音樂之前,王公大人早上朝、晚退朝,聽獄治國;士人君子竭盡全力,於內治理官府、於外往征收賦稅、充實倉廩府庫,政事井然。而現在的王公大人喜歡音樂,就不再早上朝、晚退朝,盡心盡力聽獄治國,因而導致國家混亂、社稷危亡;士人君子喜歡音樂,就不再任何治理官府、征收賦稅,因而倉廩府庫不再充實,民眾不再安居樂業。
民眾們時依賴自己的力量才得以生存的。如果他們不喜好音樂,那麼農夫早出晚歸,耕田、種菜,婦女們早起晚睡,紡紗、織布,因而生活富足,社會穩定。而現在他們都喜好音樂,忘了自己本分的工作,因而耽誤農時、荒廢生產,導致國用不足、經濟緊張。
而造成在這些現象的原因是音樂,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是錯誤的!
第四 墨子認為音樂沒有實用價值。
墨子認為民眾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勞累的人得不到休息。這三樣是民眾的最大憂患,然而為他們撞鍾、敲鼓、彈琴、吹笙,是不能解決這些憂患的,音樂不能使民眾的衣食財物得到滿足。
在整個社會上,大國攻擊小國、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強壯的擄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負人少的、奸詐的欺騙愚笨的、高貴的鄙視低賤的、外寇內亂盜賊共同興起而不能禁止。這些罪惡不是靠音樂就能製止的,天下的紛亂不會因為統治者喜好音樂就能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