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義利合一、義利雙修(1 / 2)

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義利合一、義利雙修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貴義》)

墨子說: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

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

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

墨子在《貴義》中開篇就說: "萬事莫貴於義",指出天下一切事情都沒有義貴重。“貴義”是墨家學說的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墨子一生都行義,為“義”的實現奔走呼告。

墨子“貴義”思想的提出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時代環境而提出的,在春秋戰國時期,背義趨利成為盛行的不良風尚。大國侵略攻奪小國,強者虧人而自利;整個社會上強淩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富侮貧,在種種不義行為的幹擾下,整個社會秩序趨於崩潰,天下紛爭四起,在這種混亂的社會狀態下,墨子勇敢的站出來,強烈呼籲重建社會的“義”,並將義的實現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墨家學說中,義和利是息息相關並且統一。一方麵,墨子把實現義看作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一方麵,墨子又把實現天下的“利”看作是最大的“義”。

作為一位平民哲學家,墨子寧願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過著艱苦儉樸的生活去追求義,而不願意用義做交易,換取高官厚祿、獲得錦衣玉食的生活。在為義的過程中,墨子還主張不避毀就譽,為閑言流語左右。高石子背祿向義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墨子有位名叫高石子的弟子,墨子推薦他在的衛國做官。

衛國國君把高石子安排在卿大夫的位置上,並給予很豐厚的俸祿。高石子在國君上朝時,曾接連三次將自己的主張意圖全講出來,希望國君采納,但卻始終得不到國君的器重。於是他毅然辭去高官厚祿,離開衛國到齊國做官。

經過魯國時,高石子拜見老師,對墨子說:“我舍棄了高官厚祿,衛國的人都罵我發瘋了。”墨子說:“如果你離開衛國,合乎道義,那就隨別人怎麼說吧。”高石子說:“老師您曾教導我說,天下無道仁人誌土就不能貪戀厚祿高官。如今衛國無道,如果我貪戀爵祿,那和叫化子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墨子聽了很高興,就讓自己的大弟子禽滑厘記下來,說:“我常聽說有背義向祿的人。而背祿向義,高石子就做到了啊!”

墨子為了推行墨家的學說,把自己的學生推薦到各國去做官為政,以實現墨家的政治主張。如果墨家之法不被當政者采納,那就應該向義而背祿,放棄高官厚祿,而到有利於推行墨家之主張的國家去做官。當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墨子堅決的站在了義的立場上。單從這個方麵來看,墨子的行為是儒、道、法等諸家流派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貴義,但同時也十分重利。《墨經》中這樣定義:"義,利也",在墨家學說中,義和利是相一致、統一的,義利合一的觀點十分符合墨家學會說的精神實質。

更為可貴的是,墨子所謂的“利”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個人私利、物質之利,而是指"功益之利"。墨子“利”的內涵是那些對人民、國家起到良好作用的、對人民利益有好處的事物。不但如此,墨子還對個人的自私之利進行了批判,把自己的私利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之上的所謂的“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更不能稱之為義,相反卻是"惡"、"害"。

在墨家學說中,義不是個空洞的概念,而是以利為內容的,凡是好的、善的、合理的、能給人民帶來效用的東西,都是合乎義的。他把關心人民疾苦、興天下之利看成是義,教導人們應該去做那些對人民有利的事,自己也率先垂範,摩頂放踵而不改信念。

墨子對義和利進行了精確而深刻的辯證分析,認為利是義的內容,義是利的規則。墨子的義利合一觀中,公利是義,利他是義,而竊人桃李的私利不能稱之為利。

儒家也十分關心義和利之間的關係,在儒家的學說中,義和利關係實際上是道德與利益的關係。利益和道德是辯證的統一體,把兩者對立起來是不正確的,隻講利不講義不行,隻講義不講利也不行,因為道德和利益是人和人類社會的生存所必須的。隻講"義"不講"利",人和社會都將失去生存的物質基礎;而隻講"利"不講"義"整個社會將背欲望所支配,失去了精神支撐。橫流,雖然儒家主張“君子寓於義、小人寓於利”,但也不否認義利合一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