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勤儉——墨家的生財之道
聖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節用上》)
聖人在一國施政,一國的財利可以加倍增長。大到施政於天下,天下的財利可以加倍增長。這種財利的加倍,並不是向外掠奪土地;而是根據國家情況而省去無用之費,因而足以加倍。
墨子是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平民聖人,他本人就是一個小手工業者,他所代表的是下層民眾的利益。因而在墨家的學說中的很多主張和觀點,都是站在下層百姓的立場上,為了實現民眾的利益而提出的,比如說他主張任人唯賢的平等的人才觀就是為了下層有才幹的人能得到任用而提出的。他的經濟思想也是從民眾的角度出發,因而有自己獨特的生財觀念。
在我古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自給自足是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如果把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剝削掠奪考慮在外,農民所獲成果的多少和自己所付出勞動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是真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財富的多少直接體現在勞動所得的成果中、一個人如果勤勞,那麼就能多得,相反,那些懶惰的人則不能獲得勞動過失。在這種自然經濟條件下,勤勞是致富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生財之道——勤勞、節儉。
勤勞是創造財富的手段。
和儒家“至君堯舜”的選擇不同,墨子把大禹作為和自己主張相一致的上古時期的聖人。
墨子對於大禹提倡節儉的個人生活、勤勞的工作觀念十分推崇。認為辛勤勞動以使人豐衣足食,並且,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而得以長壽,安逸享受的人也因此而短命;勤勞的人學有才幹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得到神明的讚同和獎賞,而安逸享受的人因毫無才幹對人們和社會沒有貢獻,從而得到鬼神的厭惡和懲罰。
在古代社會,土地和人口是國家能否富強的兩個重要因素,然而當時的生產技術十分落後,國家要想實現富裕,所采取的方法隻能是通過“強力從事”,即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來實現,也就是所說的“勤勞”。在沒有先進生產工具的情況下,農民們隻有加大自己的勞動量,才能獲得更多的生產生活資料,而統治階級要相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必須有堅實的武漢字基礎,因而,勤勞就成為自然經濟條件下創造財富的手段。
墨子就是順應了這種時代的趨勢,提出了自己“賴其力者生”的生財主張,在墨家看來,一個人每一天所耗費的衣食,如果能與他白天所付出的勞動相匹配,就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鬼神的讚許,這是因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而如果一個人安逸淫樂而不做事情,鬼神也會對他進行懲罰。因此不但勞動者要辛勤勞動獲得生存必需品,統治階級也應該把勤勞工作當做治國施政的方法。
在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財富和個體勞動是緊密相關的,多勞就能多得,“勤勞致富”比較容易實現。而在生產技術告訴發展的今天,社會成員有了更多的致富機會和方式,憑借知識致富已經成為最普遍的形式,另外還有憑借信息、技術等等創造財富的手段,甚至有一些人投機取巧、利用機會主義致富,在這種情況下,勤勞致富漸漸滑落成為致富手段中最落後、效果最差的一種。
有這樣兩個報道:
某個地方專門舉辦了一個麵向下崗人員的大型招聘會,邀請來很多有意招招聘下崗人員的大小企業。然而來應聘的下崗人員寥寥無幾,在問及原因時,下崗人員回答說,工作辛苦不說,工資還低,另外受人管沒有自由,還不如在家坐著每月領取國家發的最低生產保障。
據調查,現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畢業生們不願意艱苦的地方、效益差的單位工作;不願做一名藍領階層到基層崗位上工作;農學專業的畢業生不願到農村的田頭地頭為農民服務。
上述這些情況無不說明,“勤勞致富”這個傳承了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被現代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觀扭曲了。,拋棄“勤勞創造財富”的觀點,不應該是人們的價值標準和精神信仰,也不應該是中國經濟正確的發展道路。在物質利益的追求逐漸左右人們道德的時候,社會應該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創造一種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社會風尚。
墨家在兩千年前就十分重視勞動、強調勞動隊員人和社會的種重要性。孟子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倫理道德而動物沒有;荀子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能夠“群”而動物不能。墨子卻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能夠通過勞動來創造財富實現自我價值,認為勞動是人的本分,這種觀點在現在看來仍然是正確評價勞動和尊重勞動的思想,“勤勞創造財富”的觀點值得我們永遠發揚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