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勤儉——墨家的生財之道(2 / 2)

節儉是積累財富的方式。

墨子在談到節用時,曾經說過“用不可不節也”,這其中的“用”就是指消費,而“節”則是消費的標準,即適量、適度。“用不可不節也”就是提倡人們要節儉消費、適度消費,不可無度。

在墨家的學說中,“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哲學原則,認為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以適量夠用為標準,對此墨子在生活的許多方麵都製定了具體的“節儉”的準繩,在衣、食、住、行甚至小到戰袍的標準,都十分詳盡地提供了一係列節儉的做法。

墨家的經濟思想中,除了把勤勞作為創造財富的手段之外,還把節儉看作是積累財富的有效方式。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社會生產水平還不發達,人民生產的物質資料僅僅能夠維持溫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統治者大肆揮霍,下層民眾就會有“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的災患,而統治者也將麵臨“亂不得治”的社會動蕩局麵。因而要提倡節儉的消費觀。

墨子還列舉了“節儉”的很多益處,認為統治者若是將節儉作為施政綱領,那麼“一國可倍也”,而這種“倍”不是靠對外的攻城略地得到的,而是依賴於“去國家無用之資”實現的。墨子的這種靠節儉積累財富的手段在封建時代的經濟發展中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我國自古就有"節儉則倡、淫逸則亡"的古訓,因為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治國方略,是撫慰百姓、安定民生的重要政治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倡導節儉的君主。朱元璋不愛奢華、講究實際。他曾下令不要在皇宮內建造樓台亭閣,而是在牆邊種菜;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鍛煉,他命令子女們織造麻鞋以自用,並規定諸王子外出時要騎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正是因為他身正為範的節儉,才會教化民眾、上行下效,國家的生產才得以恢複。

節儉對於國家的作用如此,對於家庭、企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家族需要節儉才能都逐漸積累財富,能夠備不時之需;企業靠盈利生存,而節約成本則是盈利的大前提,如果不注意日常用度方麵的節儉,造成成本的浪費,無疑將與公司利益相妨害。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是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孕育的。正是憑借這自己的勤勞和節儉,先民們才能爭得生存和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美德漸漸被人們所忽略甚至遺忘,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舟車是為了出行的方便而製造的,因此能負重行遠就是車的標準,和排場地位沒有關係,在古代,即使是尊貴的諸侯三公,也不會對自己的車船大肆裝飾。而現在社會上,豪華汽車競相攀比,奢華之風盛行,一輛車動輒數百萬,在消費者們對豪華汽車趨之若鶩時,是否應該先冷靜下來對汽車做一個理性的認識,車僅僅是代步的工具而已,但我們卻賦予它身份、地位的象征,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汽車的本質屬性,才導致了這種不健康的消費觀。

也正因為此,我們在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更應該崇尚勤儉。但勤儉並不等於吝嗇,財富的本質就是為人所用,如果一味的節儉,在當用時不用,人就成為了財富的奴隸。這種斂財式的節儉並不值得提倡。

所謂“海納百川、不捐細流;山高萬仞、不辭片土”勤儉也是如此,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財富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但我們要改牢記古人的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勤儉。

勤儉是窮人的財富,是富人的智慧,是世界上所有財富的真正起始點。

勤儉小秘訣:

1.每月從薪水中留出部分款項存起來,5%、10%、25%都可以,沒有固定數額但一定要每月都存。

2.對自己錢的花項進行記載,並詳細列出預算與支出,作為以後開支的參考。

3.自帶飯菜上班,物美價廉,把節省下來的錢作為退休基金。

4.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節省停車費、汽油費、保險費以及找停車位的時間。

5.簡化生活,到廉價商店、拍賣場等處購買生活必需品。

6.買東西時要先想想“花這錢值不值得”、這些東西是不是自己必須的,可買可不買的東西暫時不買。因為便宜的不一定真實惠,貴的也不一定能保證質量。

10.學習侃價,不要覺得這樣丟麵子,自己不提出,店家絕不會主動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