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實用——墨家的用財之法(1 / 2)

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實用——墨家的用財之法

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節用上》)

聖王施政,他發布命令、舉辦事業、使用民力和財物,沒有不是有益於實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財物不浪費,民眾能不勞苦,他興起的利益就多了。

戰國時代是社會秩序極度混亂的時代,戰亂紛爭不斷,人心不古,社會政權變易瀕繁,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價值觀念、生存取向逐漸向現實利益依歸,各種欲望的滿足成為人們的需要。整個社會禮樂已經崩壞,而社會的混亂同時給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空間。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戰亂最為頻仍的時期,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最為昌盛的時期,在這一期間,諸子並起、百家爭鳴,各個流派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張,並遊說諸侯,希望自己的主張能夠得到統治者的采納。而作為“世之顯學”的儒墨兩家所提出的救世理論更為著名。

儒家主張推行禮儀以教化民眾,是從倫理道德角度出發,希望通過對社會和民眾道德思想的重建,來實現天下大治的願望。而作為儒家對立麵的墨家,則從民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主張實行“兼相愛”來實現“交相利”,從而實現國富民強的願望。相比較而言,墨家的主張更具有實用性。

墨家在自己的經濟主張中提出勤儉節約是生財之道,而在用財方麵,提出了以實用為標準的主張。墨子認為,君王在施政的過程中,如果以有益於實用為原則去發布命令、使用民力財物,就會使民眾不受勞苦、財物不會浪費,國家也就會強盛。

為了證明自己實用用財可以使國家富庶、民眾歸附,墨子列舉了很多例子。

他說,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宮室的時候,就居住在山陵洞穴裏,聖王看到地下潮濕、傷害人民,所以開始營造宮室。聖王製造宮室的標準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濕潤,四邊足以禦風寒,屋頂足以防備霜雪雨露,室內有牆可以使男女有別。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

而後世的夏桀商紂,大肆修建宮殿、用財無度、極盡奢侈揮霍之能,對百姓盤剝無數,因而導致了民怨四起,最終別湯武取代。他們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不懂得節儉、不講究實用,財富得不到正確的使用,因而滅國亡身。

墨子認為,作為統治者,凡屬勞民傷財而不增加益處的事,都不應該去做的。按照法度分派勞役、修治城郭,民統治者的橫征暴斂。

聖王製造宮室的最初目的隻為方便生活,並不是為了奢華的享受;創製衣服帶履的目的是為了取暖避暑、便利身體,而不是為了外表的華麗。而現在的君主,為了修造宮室而向百姓橫征暴斂、強奪民眾的衣食之資用來營造宮室、做錦繡文彩華麗的衣服,甚至用黃金作衣帶鉤,拿珠玉作佩飾,這樣華而不實的做法,非但會導致財富的大量浪費,還會給民眾帶來各種困苦,影響國家的統治。

墨家的思想重視現世的福址,帶有有濃厚的實用主義傾向,在用財觀上,以對社會和民眾有用與否、有利與否最為唯一標準,反對無用的理想主義治世觀,因而對儒家多有抨擊。墨家的這種思想發展到後期,就演變為一種集體功利主義的主張,他們明確的說:“義,利也”,這和儒家的思想是真正的大相徑庭。《韓非子》曾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儒墨兩家皆有救世的主張和行動,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相同的,而在如何救世的具體方法上,兩家分別從兩個方麵提出了解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