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勞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2 / 2)

有一天,百丈禪師的弟子們把掃帚藏起來,因為沒有工具,他就不能掃地,所以禪師進入屋內打坐。到了用餐時間,弟子們不見禪師來吃飯,非常擔心,前去勸請了好幾回,禪師都置若罔聞、不為所動。弟子們傷透腦筋、想盡辦法,也無法勸動師父,因而向禪師請教原因,禪師說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完仍舊打坐不起。

弟子們覺悟到自己的不是,連忙拿出掃帚,禪師便站起來去掃院子,掃完之後才去用餐。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會想起一句話“不工作的人,便不可以吃飯”,然而這句話和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一句的意思是說,工作的換取人們食物的手段,如果不付出工作就得不到食物,工作和食物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係;而後一句把勞動看作是人的本分,人如果不能盡到自己做人的本分,那麼即使有飯吃,也是沒有價值的,從這個層麵上說,勞動是人存在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我們在看現代社會中的一個事例:

某君對朋友說:“我每天都在做帳目、記錄進出貨的情形,枯燥而無聊,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工作,如果僅僅是為了這些事情,那我當初就沒有念大學的必要了。我現在十分厭煩自己的工作,想辭職換一個。”

朋友對他說:“你所作的不過是做到公司所給你指定的工作,如果你能夠對賬目和進出貨記錄加以統計、分析,試想如果自己是老板該如何處理,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工作的樂趣。”

某君反駁道:“別傻了,我即使做那種事,薪水也不會增加,做自己額外的事也不會得到報酬,我何苦去做呢?公司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應付差使而已。”

朋友說:“你是為金錢所迷惑,隻是為了薪水而工作,而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發展自我而工作。如果你懷著這樣的想法,即使換無數個工作,也不會感到工作的樂趣,永遠不會喜歡自己的工作。”

像某君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少數,這些人把薪水和勞動等同起來,想辭職或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甚至厭惡工作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前麵所說,如果把勞動看作一個人存在的本分,那麼就不會有出現像某君這樣的困惑了。當人們把工作看作是提升自己能力實現自己價值的途徑,就會從工作中發現樂趣,這樣,即使做了自己職責範圍之外的事沒有得到報酬,也不會覺得自己有所損失。

如果每個人都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觀點,那麼就會把工作看成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就會自主、主動、全心全力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勞動的精神價值。

梁啟超說:“墨子是勞動人民的大聖人。”

魯迅說“墨子是中國的脊梁。”

毛澤東說:“墨子是個勞動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

墨子之所以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就是因為在他的勞動觀中,他把勞動當作人的生存本分,把勞動當作生活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