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鬼神有明(1 / 2)

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鬼神有明

此吾所謂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者,此也。且《禽艾》之道之曰:“得璣無小,滅宗無大。”則此言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明鬼下》)

這就是我所說的鬼神的懲罰,不能倚仗富貴、人多勢大、勇猛頑強、堅甲利兵(而抵製),道理即在於此。並且《禽艾》上說過:“積善得福,不嫌微賤;積惡滅宗,不避高貴。”這說的是鬼神所應賞賜的,不論地位多麼微賤也必定要賞賜他;鬼神所要懲罰的,不論地位多麼尊崇也必定要懲罰他。

在墨子的鬼神觀中,上天和鬼神是全知全能的,他們賞善罰惡,能夠洞察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墨子強調鬼神之明,旨在讓人們相信鬼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進而產生對鬼神的畏懼和敬畏感,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避惡向善。

墨子認為鬼神之明首先體現在他的全知全能上,民眾雖然在平時裏看不到鬼神,但鬼神是無處不在的,他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觀察著人們的行為舉止。政府官吏不清廉、盜賊流寇殘害無辜,鬼神都看得見,並且會對他們進行懲罰。因而,官吏施政時不敢不廉潔,見善不敢不賞、見惡不敢不罰,盜賊搶奪車馬,殘害人命的事情也就不再發生。因而人也就不能依仗富貴為非作歹,不能倚恃有利地形搶奪財物,因為鬼神之明能夠洞知世間所有的善惡。

墨子還對鬼神進行了分類,他認為古往今來所說的鬼神,無外乎三類:有天鬼、有山水之鬼神,也有人死後所變的鬼。這三類鬼神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天鬼擁有最高的賞罰權力。然而在全知全能方麵,他們是相同的,因而鬼神可以無所不在而且互通有無、相互聯係,在這樣多鬼神的監視下,有人若是想為非作歹不可能逃過鬼神的眼睛。

鬼神之明還體現在鬼神的賞罰標準是賞善罰惡,在執行的過程中公正無私。

墨子認為鬼神對於人的賞罰,不會因為人地位的高下、身份的尊卑而有所不同,相反,鬼神常常為那些受到侵害的人伸張正義。無論惡人有多大的權勢、財富,也不管多麼勇猛頑強,鬼神都能夠處罰他。墨子列舉了幾個這樣的例子來證明鬼神的公正性:

從前的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對上褻瀆天帝、侮辱鬼神,對下禍害忠良、殘殺百姓,違背上天之功,抗拒上天之道。所以上天就派商湯對他進行懲罰。

從前的商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但他對逆天道而行、禍國殃民。拋棄父老、屠殺孩童、用炮烙之刑處罰無罪之人、庶民鰥寡無數冤屈而不能申訴。所以在這個時候,上天就派周武王對他實行懲罰。

由此可見,即使位及人君,若是違背天意,也一樣受到懲罰,而那些積善行德的人,即使是普通百姓,鬼神也會記住他的善舉,並且會給與獎勵。所以有"積善得福,不嫌微賤;積惡滅宗,不避高貴。"的說法。鬼神不會因為地位微賤而不去賞賜善良之人,也不會因為地位尊崇而不去懲罰殘暴之人。

墨子不但認為鬼神對人的獎賞是公正無私的,還認為鬼神是賞善罰惡的,他同樣也列舉了幾個古代的例子:

周宣王的臣子杜伯並沒有犯罪,而周宣王殺了他。杜伯在臨死之前說:“我無罪而君主殺我,,假若人死之後無知無覺,那麼就算了;倘若死而有知,那麼三年之內,我必定讓我的君上知道後果他這樣做的後果。”

果然,在第三年周宣王會合諸侯在打獵時,遇到了杜伯的鬼魂,當時,獵車數百輛,人群布滿山野,就在太陽正中時,杜伯身著紅衣乘坐著白馬素車,追趕周宣王,一箭射中宣王的心髒,使他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

人們將這件事記載在周朝的《春秋》上,人們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君王以此教導臣下、父親以此警戒兒子,告誡他們說,凡是殺害無罪的人,必定得到不祥的後果,鬼神的懲罰是無法逃脫的。而另一件是也證明了鬼神賞善罰惡的公正:

秦穆公有一天中午在廟堂裏,看見有一位神進來,長著鳥的身子,穿白衣戴黑帽,臉是正方形,秦穆公見了十分驚恐想要逃走,這是那個神說:“你不要害怕,我是句芒,上天知道你的明德,因而派我來,讓我賜給你十九年陽壽,使你的國家繁榮昌盛,子孫興旺,永不喪失秦國。”後來秦國果然強大起來,最終統一六國,稱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