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故事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像癡人說夢,畢竟現代科技的發達證明了鬼神的虛妄,然而,我們不是要批判墨子的迷信思想,而是從中找出一些對我們現代生活有價值的東西。從本質上說,墨子的鬼神觀也是為了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服務的,墨子要求人們“兼愛非攻”,僅僅從理論上進行說教是不能讓人信服的,而采用鬼神的賞善罰惡,則能讓民眾產生畏懼感,因為怕受到鬼神的懲罰而不去作惡,相反,希望得到鬼神的獎勵而去做善事,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做,墨子的政治理想也就得到了實現。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再向人們宣揚鬼神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然而墨子的這種思想還值得我們揚棄的繼承。對冥冥中不可控製的那種力量心存敬畏,會引導人心向善,這對於提高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無疑是較為可行的方法。而切,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也證明了這一點,好人有好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某家報紙曾報道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張某帶著妻子和5歲的兒子到雲南某縣工地幹活。一天,他的兒子去一家電子遊戲機室看人玩遊戲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張某夫婦連忙找人幫忙尋找但一無所獲,丟失了唯一的兒子,夫婦兩人悲痛欲絕。
一晃6年過去了,張某靠勤勞和智慧賺了些錢,但他並沒有放棄尋找兒子的念頭,於是他對對妻子說想去尋找兒子。夫妻倆合計好後,張某就當上了串街走村的賣貨郎,一個人踏上了萬裏尋兒的路。在賣貨時,每當看到與自己兒子差不多的孩子就看一看,問一問。一年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雲南,然然沒有絲毫的消息。
一次,張某無意中聽一位老鄉說,有些人販子拐走孩子後,不是賣到雲南,而是賣到與雲南相鄰的緬甸去了。於是張某決定出國找兒子,在異鄉的一年裏,他吃盡了苦頭,最終也沒有得到有關兒子的消息,於是決定回國。
在乘車前,他去上廁所時發現了一個錢包,打開一看,裏麵竟有兩萬元人民幣。張某心想:丟了這麼一大筆錢,失主一定心急如焚。於是他就在廁所旁等失主。兩個多小時後,一位中年人滿麵愁容來到廁所。張某忙迎上去詢問,果然是錢包的失主。
失主是一位華僑,他對張某的善舉感激不盡,一定要請張某去家裏做做。在擺酒款待張某的同時,兩個人自然拉起了家常,在他們到張某為何來緬甸時,張某聲淚俱下的訴說了自己的遭遇。聽到這些,失主沉吟了半晌,問張某有關兒子走失的年齡以及相貌特征等情況,張某一一告知,失主走到內屋,領出一個年齡約十四五歲,穿一身學生服的少年。並告知張某, 十年前,有位過路客人帶這個孩子路過這裏,說他妻子亡故,他有3個兒子,因經濟困難,想給兒子找個好人家。於是他就收留了這個孩子,聽到張某的敘述後,正好和自己收養的這個孩子吻合,因而讓他們認認。這個孩子果然就是張某十年前丟失的兒子。
次日,張某起程回家,失主決定讓他帶回兒子,他說,你有還款之德,難道我就不能做到還子之義,否則就真的禽獸不如了。
這個故事也許帶有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張某的善良幫助他找到了自己丟失的兒子,試想,他當時要是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也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也就失去了和自己兒子重逢的機會。類似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一個司機為了救助路邊一位生病的人,掉頭開往醫院,而他所經過的路上發生了山體滑坡,如果不是救助這位病人,他就會被泥石流埋沒。一個富人用自己的錢財資助一個學生上學,當他身染重病、醫生無技可施的時候,新分來的醫生為他做了成功的手術,而這個醫生就是他當初資助的人。
很多時候,正是我們的善舉將我們從危難之中拯救出來。在這個時候,因果輪回的報應常常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借口。關於鬼神的論述,其實最終還是歸結為人倫,如果一個人潔身自好,德行高尚,自然會得到命運的眷顧。
在當今社會,人們因為有對末日審判的畏懼,才會行善積德,正是心中有所敬畏,人們的行為才有所約束。在法製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就讓鬼神之明成為防範人們為惡的最後一道防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