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以上正下(2 / 2)

而實現這種願望的方法,就是讓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神”,這個所謂的神代表著一種不可忽視道德的力量,它能淨化社會空氣,引導人心向善。

那麼如何建造這種“道德之神”呢?這就需要“以上正下”。

我們都知道“上有所好、下必從焉”的道理,就是說在下位的人會對上級的言談舉止進行模仿,所謂的上行下效。這種模仿有些是行為上的,有些是精神上的,我們不妨先看這樣的兩個例子:

《韓非子》記載: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於是國人爭相仿效,都穿紫衣服,導致市場上紫衣供求關係被打破,紫衣價格十分昂貴。桓公對此現象十分擔憂,就向管仲求教。管仲說:如果你想禁止這種局麵,那就先從自己做起,你試著不穿紫衣服,並公開宣稱不喜歡紫衣服氣味,大家出於仿效心理,也就會跟著你不喜歡紫衣服。齊桓公依言而行,果然不出三天,齊國境內再也看不到穿著紫衣服的人。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戰敗,在吸取教訓,經曆了臥薪嚐膽的準備之後,勾踐率領部隊起兵伐吳。軍隊剛出國都不久,勾踐就看到路邊的一隻青蛙,這隻青蛙目睜腹漲、似有怒氣,勾踐立刻滿臉恭敬之色,從車上站起來對青蛙恭敬的施禮。眾人大惑不解,勾踐於是向將士們解釋說,我看到了這隻憤怒的青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勇氣,就好像看見了勇敢的鬥士,因而對他表示尊敬。士卒們聽了,很受激勵,認為自己的君主對一隻有勇氣的青蛙都這麼敬重,何況時人呢?因而互相勸勉,士氣大振,最終滅掉了吳國,洗刷了越國的恥辱。

從這兩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上級的行為對下級的影響力是多麼的強烈,在行動的速度上,下屬緊隨上行者之後,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隻要上級喜好,下屬就一定會跟從,甚是發展為病態的迎逢。這就需要在上位者能對下屬的這種效仿、盲從給予正確的引導,對這種資源進行整合。勾踐是充分發揮了君主行為對軍心的影響,作為一國之君,對一隻好鬥的青蛙都表示尊敬,更何況對於在沙場上奮勇殺敵士卒?這種領導行為導向作用起到了激勵軍心、鼓舞士氣作用,也正因為勾踐有這樣英勇的部下,才滅掉了吳國。

古人曾說“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把君主的行為看作裝水的盂,而老百姓的行為就是盂中的水,盂的形狀決定水的形狀。因而君主的言行會成為民眾行為的榜樣,既然上級的言行對下級有這麼重要的影響力,做為統治者、管理者,就應該對這種力量加以正確的運用,做到“以上正下”,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