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天意不可違(1 / 2)

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天意不可違

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今輪人以規,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別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為儀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義,遠也!(《天誌下》)

所以墨子設立天誌以為儀法,就象輪匠有圓規,木匠有方尺一樣,現在輪人使用圓規,木匠使用方尺,以之知道方與圓的區別。所以墨子設立天誌以為儀法,我因此而知道天下的士君子離義還很遠。

墨子認為,天下的治理需要有一定的法度,那麼這個法度是如何確立的呢?墨子認為應該遵從上天的意誌,以上天的好惡為標準,為了證明自己論斷的正確性,他還進行了這樣的推理:如果選擇以父母的行為當作效法的準則,但是天下的父母真正稱得上仁者的並不多,效法他們就是效法不仁;以自己的師長為效法對象,而天下的師長真正稱的上賢士的也不多,效法他們就是效法不賢;以君王的言行為標準,天下君王中寬厚仁愛的更少,效法他們就是效法不義。在效法對象這些都行不通的時候,墨子提出了效法上天的觀點,認為上天寬廣無私,厚施於人,卻不自居其德,是人們應該效仿的榜樣。

提出了效法的對象,那應該效法上天什麼呢?

墨子認為有天是有意誌的。就象製輪的人有圓規,木匠有方尺一樣,天也有自己的法度。輪匠用自己的圓規,來量度車輪的圓與不圓,凡是符合圓規的就是圓;不符合圓規的就是不圓;木匠拿著他的方尺來衡量木材的方與不方,凡是於方尺吻合的就是方,不吻合方尺的就不方。方圓與否的確定,是根據圓規方尺來判定的,而這個規則是十分明確的,因而很容易辨別。

而上天也同樣有這樣的“規矩”來量度天下王公大臣的施政行事、量度天下的民眾的行為舉止,凡是順從天意的,就是明君賢臣、忠良之士;而違反天意的,則是暴君亂臣、奸佞小人。而且,上天還會根據王公大臣施政治理天下的得失來進行賞罰,順從天意的君王,上天會讓他的國家富裕強大、國泰民安,而那些違背天意亂施暴政的人,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會被解除治理天下的權力。

曆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許多君王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因而可以帶領人民走向真正的太平盛世,而一些君王逆天行事,落得國家衰敗、民不聊生。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等聖王,勤政愛民、順天行事,仁德遍於四海、威武震懾八方,因為他們敬天知命,從而得到了上天的任用。而那些身在其位但不能夠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國家的君王,上天就會降下災禍對他進行警示。氣候的寒熱不調,雪霜雨露降得不是時候,五穀不熟,六畜不蕃,疾疫流行,暴風久雨等等異相的一再來臨,就是上天降下的懲罰,來懲誡那些逆天行事的君王。許多史書記載,在暴君的統治時期,常常日食、地震、山崩之類的異常天象,這恰恰從某個側麵反映出上天對暴君的懲罰。而那些德行良好君王統治時期,無不風調雨順、民眾安居樂業,甚至子發生蝗災時,連蝗蟲也會避境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