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天有意誌,人如果不遵從就會受到懲罰,那麼天的意誌是什麼呢?上天對王公大臣進行賞罰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墨子認為,天意就是人類之間要彼此相愛、彼此相利,這樣的愛才是博愛,這樣的福才是厚福。上天兼愛天下所有的人,而那些作惡的人違背了上天造福人間的旨意,因而上天會對其進行懲罰。
所以墨子論述天又意誌,而且天的意誌就是世人言行的法度標準,墨子還引用先人的觀點來作為旁證:《大夏》(即《詩·大雅》)中這樣記載:上天對文王說:我思念有光明德行的人,他不大顯露聲色,也不崇尚侈大與變革,不識不知,順從天帝的法則。這是上天告誡周文王要以天誌為法度、順從天帝的法則來治理國家。
墨子認為天又意誌,主要是針對當政者說的,因為普通的民眾有統治者製定的法度去依循、官員有上級製定的法則去遵守,那麼,作為製定這些法度規則的統治者,最需要明確天的意誌,順從天意來製定讓臣下遵守的法則。如果置天命於不顧、一意孤行,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對此,墨子用生動的例子做了論證:
一個人進入別人的果場菜園偷竊人家的桃子、李子、瓜菜和生薑,上麵抓住了將會懲罰他,大眾聽到了就指責他。這是因為治理地方的官員可以依照法度來懲罰他的偷竊行為,民眾可以按照道德的標準指責他不勞而獲的思想。如果施政的官員殺掉一個無罪的人,帝王就會對他進行懲處,同僚們也會指責他,這是因為帝王可以依照國家的法度來治他的罪,官員們可以憑借施政的準則來批判他。而如果帝王昏庸無道、忠奸不辨,又有誰來懲罰他呢?懲罰他的依據又是什麼?
墨子認為,對帝王進行賞罰的是上天,所依照的標準就是天的意誌。民眾的上級是官員、官員的上級是帝王、而帝王的上級是上天,民眾要遵循官員製定的法度、官員要依從帝王的規定、而帝王要按照上天的意誌行事,這樣一層層的製約,整個天下就會遵從上天的法度,因
我們知道,墨子的天誌思想,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的學說找到一個超常力的支撐,所謂的天的意誌就是墨家所倡導的政治理想和社會主張,掌握了墨子思想的精粹,也就知道的上天意誌的內容。但從對於社會政治治理方麵來說,上天有意誌、天命不可違的思想還是又一定積極作用的。
墨子的這種思想在今天,仍然又某方麵的積極意義。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有定時、潮漲潮退有秩序,自然的規則不會因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在冥冥之中,也有天意的存在,小到生物的生老病死,大到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都有一定的規律。當現代社會人們的道德出現滑坡、對上天的畏懼感逐漸消失的時候,重提一下墨子的天誌觀,對於阻止道德的缺失是又一定的推進作用的。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中,人倫與超自然的天象之間存在這某種聯係,這是一種群體意識和思維的表現,當我們對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的今天,保持一些對天命的敬畏,是確保人向善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