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舉頭三尺有神明(1 / 2)

第五章 天誌明鬼——樸素的信仰標準 舉頭三尺有神明

在墨子的鬼神觀中,他認為鬼神是全知全能而又無所不在的,鬼神的職責是賞善懲惡,以此來勸導人們向善棄惡。也許墨子宣揚鬼神的本意是為了實現推行自己學說的功利目的;也許墨子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封建思想應該否定和拋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有關鬼神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世人的生活。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其實,我們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有一個神明。他注視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或許,我們可以用語言來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可以用行動來隱藏自己真正的意圖,可是當我們在深夜捫心自問時,我們無法逃避來自心靈深處的責問,這個聲音便來自我們頭頂上的神明,我們心中的神明。

這個神明不是神話中無所不知的天仙地神,也不是得道的仙佛,而是我們內心的信仰,關於人生道德、為人準則的標準。

也許我們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者界限,但當我們在做出某個判斷或者選擇時,不自主的就會參考這個標準,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讓自己問心無愧?

也許我們在做完某一件事情之後,會認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所懷的真正目的和意圖,其實這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我們可以掩飾一時,甚至可以瞞天過海永遠不讓人知道,但我們不能逃開自己內心的審視,終將接受來自心中神明的審判。

所謂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叫我們時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看是否符合內心道德的標準,要止惡行善,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純淨。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或許帶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卻能告訴我們,在很多時候,內心那個神明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

清朝末年,有一個舉子要到京城去考狀元,狀元是春榜,是過了年才考的。所以一般遠地方的人,就要在冬天時出發赴京,這樣才能趕上春天的考期。然而一到冬天,北方就是冰天雪地,一片白茫茫,根本分不出路在那裏,出外的人,若是遇上了大雪封路,就隻有等,根本沒地方可走。這位舉子在赴京城的途中,就遭遇到這種情況,無法前行,於是隻好住到一家客棧裏麵。

這家客棧的老板娘是位年輕的寡婦,丈夫去世不久。

這位舉子原來隻打算在這家客棧住一晚,第二天就繼續趕路,沒想到大雪連綿不斷,積雪掩埋了道路根本無法行走,舉子就隻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

然而孤男寡女,天天相間,自然日久生情,兩個人都有了一些想法。在某一個夜晚,舉子起身走向老板娘的房間,就在他舉手敲門時,這個舉子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狀元的,這一進去就是犯了淫戒,天庭會除名的,回去吧!”於是他就回去了。第二天晚上,老板娘來到了舉子的房間門前,當她要舉手敲門時,她聽到了舉子正在念聖賢書,於是心裏想:“這樣做不好,我是個寡婦,應該為丈夫守住貞節,怎麼能看到年輕人就忘了婦德?”於是,她也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