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是有意誌,他對世人的行為進行“賞善罰惡”的約束,因而人的命運是可以隨著上天意誌的改變而改變的。
針對“命定論”,墨子用具體的事例來進行了證明:
古代夏桀時天下大亂,商湯把他接過來治理好了;商紂搞亂了天下,周武王接過來也治理好了。在這期間,社會沒有改變,百姓沒有改變,而由桀、紂統治則天下大亂,由商湯、周武王統治卻天下大治,這難道能說明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嗎?
命運的改變靠自己。
墨家認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方式就是自身的不懈努力。墨子是主張尚“力”的,他強調人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不懈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他提出了“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平等思想,列舉了“有能舉之,無能下之”的命運改變方式。在“天誌論”中,墨子指出了上天是賞善罰惡的,會根據人們的行為來進行賞罰,因而,隻要民眾們努力去做上天認為正確隨事情,就一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墨家的“非命”觀主要是站在下層民眾和小工業者的立場上提出來的,因而他提出了“雖在農與公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的觀點,認為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進取,平民也可以改變自己命運。
墨子的非命觀對處在下層的平民有著激勵的作用,如果人們出於貧窮的境地而又相信自己命中注定要貧窮,那他就可能破罐子破摔而沒失去改變自己命運的勇氣,從此不再奮鬥而安於現狀。最起碼,墨家的這種思想給了下下層民眾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雖然說命運的改變除了需要個人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機緣的巧合,但即使改變命運的理想最終沒能實現,他們的積極性確實被調動了。因而墨子的“非命”學說得到了廣大平民的支持。
和墨家的非命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家的安命觀,道家從自己看到的偶然性對人事的影響甚至決定出發,得出“宿命論”的結論,認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非人力所能改變。主張人要順從命運的安排。而墨家則強調非命,墨家通過一些人生顯露於外的必然性,得出了命運可以改變的結論,強調隻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就一定能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其實無論是那種命運觀,都是一把雙刃劍,有著正麵和負麵的雙重作用。
道家的宿命論命運觀,從負麵來看,會麻木人們的精神,使人失去鬥誌和前行的激情;而從正麵的作用看,宿命論會給那些付出了艱辛奮鬥但沒有改變自己命運的人以心靈的安慰。墨家的命運觀也有兩個方麵作用,從積極意義上看,它可以使無力者有力、使悲觀者前行,給人進取的動力;而另一方麵則會給人的心靈加上一種不能承受之重,因為非命觀中“隻進不退”的思想認為隻要付出了就一定能成功,如果命運沒有改變那一定使做得還不夠。
在今天這麼一個充滿變動的世界中,宿命論能讓一個人經常平息內心不得誌的煩擾,非命論則會激起人奮鬥的激情和勇氣。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兩種命運觀的正麵作用而避開它們的負麵影響,那麼即使自己實現不了夢想,也不會覺得命運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