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心性篇(1 / 2)

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心性篇

儒家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儒家把孝悌看作是斜身直奔,這是和他們儒家尊尊、親親的政治主張密不可分的。儒家講究積極入仕,而且給出了具體的途徑,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過程是逐層遞進的,因而儒家把修身看作是實現政治理想最根本的前提。

道家也講修行,但他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治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們更講究個人道行的修煉,而治國治天下則在其次,這和道家無為的思想觀念也密不可分。

墨家也中修身,墨子把《修身》放在學說中的第二篇,由此可見他對修身的重視程度。墨家也把修身看作是治世之本,但墨家所提倡的修身和儒家的側重點不同,和儒家把孝悌作為修身的主要內容不同,墨家更重視在“行”方麵的修身。墨家認為,學和行作為治世的先決條件,行是更基本、更深層的修養,因此主張修行在先,博學在後。

在墨家的修身觀中,他們把內心道德操守的修煉看作是所有應為規範的前提,君子賢士首先應該將具備的德行是心存善念、對自己的要求首先從克己內省做起。

克己內省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3) ,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修身》)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徠遠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養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詆毀,那就應當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讒害誹謗之言不入於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於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於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自己的社會理想能得以實現,在推行自己學說的同時,各家也非常重視個人的修養,認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君子賢人必備的品質,然而同樣是修身,各家也有自己不同的標準和方法。

墨子對自己的修身觀念進行了論證,他把人在行為上的修身比作建築,如果基礎不牢固,是建立不起千尺高屋的。統治者也是如此,本國人民還沒有親附,就沒有條件招徠遠方之人;親朋之間還不團結,就不要貪圖建立遠交;同樣的道理,行未修成,就是基本未固,因而博學、高蹈之事也就無從談起。

在談及如何修身時,墨子認為,統治天下要講究悅近而來遠,自己身邊的人認可了,遠方的人自然會來歸附,因此君子處世也應該先修己以悅眾。做到克己內省。

克己內省的含義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在看到不修善行的人被人攻擊時,不應該譏笑或者憎恨別人,而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不修之行,是不是也有得罪人之處。

修身首先要做到克己,就是嚴格要求自己。

在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這一方麵,儒家和墨家有相通之處,孔子認為,君子要提高自我修養,就應該用“戒、畏、思”這幾項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提出了君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主張君子在修身時要遵循的三個規則;“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據君子修身幾個方麵的具體要求做了規定。而且特別強調要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