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存善防邪(1 / 2)

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存善防邪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修身》)

讒害誹謗之言不入於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於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於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

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十分重視“善”,“善”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為人處事要心存善良;人際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修身養性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善”幾乎成為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下的標準。

在諸子學說的爭鳴中,他們唯一達成一致的觀點恐怕就是善了,儒家主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認為君子修身要從小善做起,並且孔子還提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的君子修仁的標準,在這裏,儒家所說的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善,不過是表述的不同。

墨家也同樣強調“善”在君子修身中的重要性,墨子主張君子要“存善防邪”,他曾經把“譖慝之言,無入於耳;批訐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作為君子修“善”的標準,認為心存善念的賢士,不會聽詆毀之言、說攻擊之話,生害人之心理,自己心思清明了,就會影響身邊的人去做善事。

善良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的崇尚品德。心存善良的人必有善行,將自己的善惠及他人甚是是萬物生靈。就像孔子所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善事沒有大小的區分,善行也沒有先後順序,隻要心存善念,什麼時候開始做小善都不晚。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說明了人心中善念的力量:

一場暴風雨後,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海灘上,一個小男孩不厭其煩把魚撿起送回大海。一旁路過的老人很不理解,對他說:“你這麼辛苦一天也撿不了幾條,誰在乎呢?”小男孩並沒有停止,而是一邊把魚送回海裏,一邊說:“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

是的,小男孩送回海裏的魚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對於那些因為他的善念而重新回到海裏的魚來,他的善良就是生命。看到善良在這個小男孩身上的閃光,難道我們能夠不被人性的善所感動嗎?

善行惠及他人也惠及自身,我們今天所作的善事,也許明天會被人忘記,但善良卻在人的心底紮下了根,他的人性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和完善。相反,那些心中有邪惡的人,會在危害別人的時候也傷及自己。

一日,佛祖閑坐在花園井邊,無意間向井下望去,看到那裏無數生前作惡多端的惡人,正在飽受地獄之火的煎熬。

這時,一個生前作惡多端的惡鬼看到了慈悲的佛祖,於是高聲呼救。佛祖銳利的目光發現了此人雖然生前殺人無數,但在一次途中,他對腳下一隻蜘蛛心生惻隱,移開腳步使蜘蛛得以生還,這是他一生中唯一所作的善事。於是佛祖決定用蜘蛛的力量,拯救他脫離地獄的苦海,就把一根蛛絲從井口伸下去。

那惡人發現了這根細細的蛛絲,於是拚命的抓住蛛絲往上爬,而其他惡鬼也發現了這根蛛絲,於是大家一哄而上,都想通過蛛絲逃離地獄。那個惡人怕遊絲不堪重負斷了,為了抱住自己唯一的希望,他回頭砍斷了身後的蛛絲,其他的惡鬼掉下去了,而這個惡人也重新跌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也許這隻是一個對惡人的告誡,然而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善念是一瞬間的思想,惡念也是一瞬間的思想,但兩者的後果卻截然不同!心存善念,會救自己於危機關頭,心存邪惡,會喪失自己唯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