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言行篇(1 / 3)

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言行篇

諸子百家之中,能將仁愛天下的思想和信念付諸行動的人,當首推墨子。我們通過對諸子的比較可以和容易的得出這個結論。與墨家倡導的勤於奔走和無論巨細的操作實踐截然相反,孔子周遊列國,述而不作,在治理天的理論上很有見地,但他本人卻並沒有為自己的社會理想的實現付出過實踐上的努力。不但孔子本人鄙視下層百姓的勞作,甚至他的弟子們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相比較而言,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具體行動更讓人欽佩。從這個角度說,孔子是理論派,而墨子則是實幹家。

如果說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還讓人覺得像是理論上的說教,那麼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就是實踐這種理論最有利的證明。墨子如果僅僅是進行遊說,希望用自己的主張來阻止戰爭的發生,那麼他隻能算一個縱橫家而已,但墨子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層麵上,他還有更讓人敬佩的舉動——幫人守城。當墨家的非攻思想製止不了戰爭的時候,墨者們就會挺身而出,幫助弱小者抵禦外侵。曆史上這樣來描述墨家弟子們的行為: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墨子不但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行動上的偉人。墨子不願意停留在議論和清談上,而是將治國安邦的事付諸在具體的行動。因而墨家的修身之道,把“行”放在了“學”的前麵,認為具體的行動才是君子賢士修身的基本。

自強不息

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修身》)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強,誌向一無比一天遠大,莊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

墨家認為,君子賢士最偉大的操守就是能夠自強自立,隻有在不息奮鬥的過程中,個人的誌向才能更加遠大,自己的品行才能日趨完善。因而墨子益處了修身應該自強不息,而自強不息首先要做到“力事日強”,隻有通過不息的自強奮鬥,才能得到“願欲日逾,設壯日盛”的結果,信念才會更堅定、道德修養會得到提成。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天道的周而複始、永不停息來激勵世人奮鬥不止。古往今來,學子們為了追求真理、實現理想而懸梁刺股,熒囊映雪;英雄豪傑為了抵禦外辱、捍衛國家而視死如歸、血撒疆場;仁人誌士為百姓謀福祉、為天下求太平而孜孜追求、奮鬥不已......在他們身上,都體現出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激勵下,中華民族才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才曆代延續。

墨家所倡導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和上麵“君子終日乾乾”、“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同樣的道理。即使如理論家孔子,也十分讚賞“剛毅自強”,孟子說“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從反麵說一個人即使有天縱奇才,自暴自棄也不能成就大事業。自強不息,已經作為中華民族的群體意識,深深紮根於民眾的內心。

古人有詩說:“眼前多少困難事,自古男兒當自強。”縱觀曆史長河,自強是所有仁人誌士的共同特點,自強給了司馬遷含垢忍辱、發奮著書的堅忍;給了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雄心;給了嶽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愛國激情......

自強不息,和時代與環境無關,而是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長途之上,在人生的曲折坎坷之中,永不言放棄的進取奮鬥精神。

洪戰輝作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他就是憑借著自強和自立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的人生路上布滿了荊棘坎坷,可他用自己堅定執著的自強精神,硬是走出了一片光輝燦爛。生活所壓在他肩上的無法承受之重,他憑借著無畏的勇氣承擔了起來,在家裏每天要洗衣做飯,在學校要做些小生意掙錢,又不能耽誤自己的學業,他承擔著本不是自己這個年齡應該承擔的責任,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退縮,生活的艱辛,別人的嘲諷,反而激起了他克服困難的決心和繼續奮鬥的勇氣。

純樸的洪戰輝就著樣堅忍而平靜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豪情壯誌,但是就在他給妹妹換尿布、為父親穿衣服的生活瑣碎中,我們看到了細小平常的堅忍、無言的自強不息。命運將洪戰輝推進了貧困與苦難挖掘的黑暗枯井,這不是一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應該承受的重負,然而洪戰輝卻用他稚嫩的肩膀和自強的信念肩負起了這一切。

在社會逐漸被冷漠、享受所侵蝕的今天,洪戰輝對妹妹的養育和關愛、在苦難中的自強不息,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中善良的溫暖、奮鬥的力量。

自強不息需要有堅定的毅力,而在堅持和放棄,常常隻是一念之差。洪戰輝選擇了自強也就選擇了對命運長久的抗爭、選擇了堅忍的麵對生活。在社會各界給予他物質上的幫助時,他說“接受捐款,會讓我失去自立”,質樸的話將自強不息解說的如此透徹。別人的援助和捐贈也許能解決自己的一時之難,然而漫長的一生道路,誰知道下一次會出現什麼樣的苦難,誰也不可能在別人的幫助庇護下度過,而應該自己去麵對生活的風雨、命運的挑戰。

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人們都和洪戰輝一樣,小小年紀就肩負起生活的重擔,擔負那些這個年齡本不該承擔的責任。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講,社會上承擔苦難重負的人越少,社會的文明和富足程度就越高。我們學習的應該是他自強自立的堅忍精神,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麵對自己的人生坎坷,而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的,隻有不抱怨、不放棄、堅忍不拔的自強精神。

當然,我們生活中的苦難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平淡中,自強也並不是非得身處困境時才會出現。作為一個人,我們要擔負的責任很多,比如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都需要我們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才能夠承擔得起。然而我們都比洪戰輝幸運,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不需要我們付出那樣艱苦卓絕的艱辛,但我們應該能夠從他身上學到我們自身所缺少的。

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立自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含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詩寫得好:“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麼?不是親人給與的物質幫助,也不是金錢的支撐,而是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智慧,是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常言道“靠天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當我們跌落進苦難的枯井裏,應該做的不是痛苦等待,而應該設法自救,用自強抗拒的生活的艱難險阻。

自強不息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最寶貴的人生財富。黃帝教民養蠶,製作舟車;炎帝斫木為耒耜,課民以農桑;堯帝設官定曆,率民戰勝旱災;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足跡遍布九州五湖,最終治服了水患。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我們的社會不斷的進步,我們的人民創造出更多的優秀成果,使得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先輩們致力於社會的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寧。然而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提高,更需要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我們這個新的曆史時期實現偉大的複興。

持中守常

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修身》)

凡是存在於內心的,是無窮的慈愛;舉止於身體的,是無比的謙恭;談說於嘴上的,是無比的雅馴。如果上述的種品行能暢達於四肢和肌膚,直到白發禿頂之時仍不肯舍棄,大概隻有聖人吧!

墨家十分注重言行上的修煉,在具體的修身過程中,墨子主張持之以恒,反對一曝十寒,而保證持之以恒得以堅持的條件就是適中的原則。墨子認為君子賢士修身,內心需要有仁愛但不能隨意施舍;行為舉止要應該謙恭但不能過分馴順,因為一旦過分了就難以持久。即使是好心善意也應該適度,所謂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心有常愛,行有常謙,言有常雅,才是修身所要達到的境界。

墨家修身所講的“持中守常”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

首先要做到“持中”,就是適度的原則。

在我國古代的思想中,和諧適度是一個重要的範疇,儒家講修身,主張適度控製欲望,將人欲引向道德仁義的約束中;道家講養性,追求自然之道,和無欲的逍遙境界;佛家對人的欲望更是深惡痛絕,主張清心寡欲。這種種所謂的“欲”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各個方麵的需求,精神層麵上的追求。

先說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帶領弟子到魯國的祠廟進行祭祀,看到有一個容器歪歪斜斜地放在幾案上,這是一個形狀很不規則的容器。子路於是就問孔子這是什麼器皿呢,孔子說:“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

子路又問:“既然是用來警戒人言行的,它為什麼是歪斜的呢?”孔子停了一下對子路說:“你往裏麵倒水看看就知道了。”子路聽後,便好奇地把欹器擺在一個果盤裏,慢慢地向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了盤子中;子路有接著往裏灌水,不一會,水灌滿了,而欹器卻翻倒了;等裏麵的水流光了之後,它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