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明白了吧,沒有水會傾斜;水滿了它就要倒,;隻有剛好合適的時候,它才會端正的豎立。做人也是如此,要中庸,過猶不及。
在哲學上也有關於適度原則的範疇,這就是質變與量變。當量的發展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就會發生質的改變,這個原則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卻很困難,任何事情隻有做到恰到好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然而人們卻很難恰到好處的把握這個度,因而常常得到和現實相差很遠甚至產生相反的結果。
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例子,適度的運動可以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預防、消除疲勞,然而如果無視自己具體情況而過分加大自己的運動量,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飲食也是如此,食物在怎麼色香俱全,也應該根據腸胃的承受能力來進食,否則就會傷及脾胃。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適度原則也應該成為人們言談舉止的規範。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應該謙恭,這是對人對己的尊重,但如果超過了“度”,就會變成奴顏婢膝;我們和人交談,應該學會讚揚別人的優點,但如果不考慮適度的原則,就變成了阿諛奉承。可見,在我們的生活中,適度原則是一個很有實用價值的原則。
在我們的工作和事業的奮鬥上,在我們道德情感的修身養性上,同樣也需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猴子種葡萄的例子就是不懂得掌握適度原則而一無所成的典型例子:
猴子想學種葡萄,便走到葡萄園裏向園丁請教。
它見園丁正給葡萄苗澆水,就說:“原來種葡萄需要水、這還不容易!隻要給葡萄苗澆更多的水,讓它結更多的葡萄!”於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進河裏,葡萄秧被淹死。
猴子又來到葡萄園裏,它看見園丁在給葡萄秧施肥料,就說:“原來葡萄需要肥料。隻要給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結更多的葡萄!”於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糞堆上、葡萄秧被燒死了。
猴於再次來到葡萄園裏,這時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見園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來埋在地下,就說:“原來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這次我一定要著意保護,使它免受風霜!”次年春天,猴子種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學著園丁對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術,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結結實實的埋在地下,不幾天葡萄秧就悶死了。
我們都知道,澆水、施肥是葡萄生長所必須的條件,猴子雖然認識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長之必需,卻沒能掌握適度的原則,因而使得葡萄秧因為水分過剩、營養過旺而死亡。俗話說:“物極必反”,這個故事就生動的向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事物都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界限發生變化,才不會改變事物的本質,隻有在“度”允許的範圍內改變,才會隻不斷促進事物發展。
其次要做到守常,就是持之以恒。
荀子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夠取得成功。持之以恒是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俗話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荊的就是這個道理。
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認定一個目標,堅持不懈的用行動貫徹下去,就一定能夠跑到重點。人的聰慧程度可能有高下之分,但堅持的精神往往能夠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兔子雖然跑的快,然而他不能堅持到終點,因而輸給了堅持到底的烏龜。很多馬拉鬆長跑比賽的獲勝者,往往也不是那些跑步速度快的人,反而是那些能夠堅持的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我們能看到具體後果的體育運動上是如此,在沒有具體體現的事業和人生中,持之以恒也往往是我們能夠最終實現夢想和目標的支撐。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大師,向大師請教為人處世之道。大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健壯的青年,一個笨拙、一個機巧。兩個人在同一塊地上挖井找水。工作了一天之後,井挖了很深但並沒有出現有水的跡象。
第二天,笨拙者繼續在原地深挖,而機巧者則換了個地方重新開始挖,兩個人仍舊沒有挖到水。
第三天,笨拙者依舊在原地挖,而機巧者又換了一個地方。
就這樣,笨拙者的荊樂挖越深,而技巧者一直在不斷的更換挖井的地點,最終,笨拙者挖到了甘甜的井水,而機巧者勞而無得。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它告誡我們做人應該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認定了一個目標就要堅持不懈的為之奮鬥,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那些三心二意、不能堅持的人注定將一事無成。
俗話說:“不怕慢,就怕斷”,速度慢但還是在不斷的前進,而斷就是中止就是停步不前、半途而廢,一個人即使是飛毛腿,如果他不邁步前進停留在原地不動的話,永遠也不可能到達終點。任何人的稟賦不一,但隻要又持之以恒的信念和行動,也一樣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有恒心和毅力、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因為持之以恒在另一個層麵上的意思就是能夠戰勝挫折。很多人做不到堅持到底,不是因為個人沒有你能力,而是在困難挫折麵前退縮不前了。因而堅持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意誌。
明代著名的曆史學家談遷,家裏十分貧窮,買不起書籍,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國榷》,他常常四處求人借書來抄,甚至為了得到一點材料,冒雨走了100多裏路。
經過27年的不懈奮鬥,他六易其稿,終於寫成了《國榷》這部500萬字曆史巨著。然而命運多舛,在一天夜裏,一個小偷將這部書稿偷走了,56歲的談遷傷心欲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很多人認為他將一蹶不振。
然而談遷並沒有被不幸擊倒,沒過幾天,他又開始重新寫作。曆經了10年的艱辛之後,又一部《國榷》誕生了,甚至比上一部更加完備詳實。
這時的談遷已白發蒼蒼,老態龍鍾,但他高興地對人說:“雖死而瞑目矣。”
這就是持之以恒最好的解說,一個人的能力可以不如別人,聰慧可以不如別人,但隻要又了持之以恒的精神,用行動為著自己的目標不懈奮鬥,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取得成就。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知道,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我們要想消除這段距離,就必須堅持不懈的付出行動,如果不肯邁步向前或者半途而廢,那麼將永遠無法到達理想。
兩千年前的墨者們就是用持中守常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因而成就了墨家“世之顯學”的地位。在各種條件都便利於古代的今天,我們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已經縮得很小,小到我們隻要邁出步子堅持走就能夠到達。那麼還在猶豫什麼?隻要把持中守常付諸行動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慎交擇友
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修身》)
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曆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遊。
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說能夠成為朋友的人往往是相似的人,他們在價值觀上有相同的取向,在言談舉止上有相同的準則,甚至在個人的愛好習慣上也有著相似之處。甚至於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個人,從他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來。
孔子曾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認為朋友的好壞對於一個人的損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直、體諒、博學的朋友對於我們的人生十分有益;而乖戾、奸佞的朋友則會給我們帶來不利的影響,會對我們道德修養有所損害,因而應該選擇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墨子在《所染》篇中也提到,一個人的成長受環境影響的因素很大,而朋友就是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墨家主張在君子賢士修身的過程中一定要慎交擇友。
對於擇友的標準,墨家給出了兩方麵的要求,一個是物質層麵,應該和那些“以財分人”的人做朋友;一個道德修養層麵,要和那些守信用、辨是非的人為友。
墨家認為“賢者有分財之義,朋友有通財之誼”,真正的賢士應該能夠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天下需要之人,真正的朋友應該在財物上互相幫助。
曆史上傳為美談的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就是朋友有財互濟的典範:
管仲出身貧寒,在他沒有涉足政治之前,曾經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在分紅利的時候,管仲常常多拿一些給自己,鮑叔牙並不以此為意,而且常常主動多分給他一些。因為鮑叔牙知道管仲多拿錢財不是因為貪婪,而是因為家庭貧困,而自己並無財物上的困窘。
後來鮑叔牙首先出仕做官,管仲就給鮑叔牙做部下,鮑叔牙並沒有因此而歧視管仲,他認為這是機遇的問題。
管仲曾經三次被罷官驅逐,鮑叔牙也不認為這是因為管仲沒有能力,而是勸他說是運氣不佳。
管仲曾三次戰敗而逃,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沒有勇氣,因為膽怯而臨陣脫逃,而是認為管仲家有老母,這是為了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