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誌功篇(3 / 3)

墨家的這種務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還和他們所處的階級有一定的關聯。墨子與墨家的子弟們大數從事社會上低級的工作,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墨者大多屬於“工”這個階層,他們有豐富的生產和工藝技能,也因此為儒家所輕視。然而墨者們也鄙視那些自視清高但不會勞動的過寄生生生活的儒家子弟。儒墨兩家相輕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生活階層的不同。

而墨子把這種務實的精神運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上,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兼愛、非攻的主張。相傳他曾經止楚攻宋、南遊使衛,曾宣講“蓄士”以備守禦的重要、曾拒絕越王五百裏封地的獎賞,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主張。墨子把這種務實精神運用在教導弟子上,要求他們貫徹兼愛、勤、儉的墨者品質,並身體力行的去實踐,墨家的弟子就常常幫助弱小國家守城義抵禦外侵,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正是墨家兼愛非攻精神的最好詮釋。

墨家的這種力行實幹精神,對於施政者來說也是必須具備的一種修養,力行實幹在為政者身上,體現為不尚空談、不務虛名,兢兢業業、埋頭苦幹,身體力行地為人民謀福祉、為百姓做實事。古代史官周任曾說:“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是對為政者提出要求:在其位就要謀其政,施展自己的才智為百姓做實事,如果不能做到,就應該離職。

其實不管古今,作為一個施政者,無論擔任什麼職位,要想在個職位上施展才智、有所作為,不力行務實是什麼建樹也不會有的。而為政務實的關鍵在於實幹,隻有先做一個實幹家,才能有所成就。

古代的李冰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例子

戰國時期的李冰在擔任蜀郡守期間,為政講究實際、注重實幹。雖然史書上對他的生平事跡沒有詳細記載,而他卻以自己主持建造的偉大工程都江堰而名垂千古,他為民興利、造福一方的政績得到了曆代人民的稱頌。

李冰剛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時,川西平原水旱災害連年不斷,澇時農田、房屋、人畜被衝毀淹沒;旱時莊稼顆粒無收,赤地千裏。麵對著嚴重的水旱災害,李冰認識到治蜀必先治水,隻有人們不受水旱災害的威脅,才能過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在上任不久,李冰就帶領有治水經驗的人沿岷江察看實地情況。發現岷江因為水流湍急所以攜帶了大量泥沙,而在流經灌縣平坦開闊的平原時,水速減緩致使泥沙淤積、河床增高;而河水又被灌縣城外的玉壘山所阻隔,因此每到漲水季節,岷山兩岸的大片良田就會被洪水淹沒,而幹旱時岷山東岸田地又得不到灌溉。了解到旱澇發生的原因,李冰決定開鑿玉壘山,把一部分水引到東岸,這樣既可分洪水減災,又可引水灌田。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玉壘山終於被鑿開一個二十米寬的大缺口,岷江水由這一缺口可流入新開的河道。原來的岷江稱作“外江”,新開的河道稱作“內江”,也叫“都江”,被鑿開的缺口叫做“寶瓶口”。可是,寶瓶口的實際分洪效果並不理想。

李冰並沒有灰心氣餒,而是重新對玉壘山附近和岷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他發現寶瓶口的地勢太高,所以流入的水量不大,要解決這一問題,需在玉壘山前麵的江心築起一道分洪堰,在那裏就將水分為兩股。這樣,江水流到分洪堰前,會分別進入外江和內江,不僅可增大流進寶瓶口的水量,而且還可減少外江的水量,不致再漫出堤岸成災。

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李冰就開始組織當地百姓進行這項偉大的工程,經過了數次失敗和艱辛的努力,李冰終於帶領蜀郡百姓在湍急的江水中成功地築起了一道分洪大堤。江心築堰的成功使得岷江水患得到了控製。從此,蜀郡旱澇保收,百姓們安居樂業,蜀郡也成為“天府”。

直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江堰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四川平原提供著巨大的水利效益,使之成為物產富饒的地區。李冰也因為治水的功績為後世所敬仰。

翻開我我國的曆史,像李冰這樣勤政愛民、力行實幹的為政者數不勝數,他們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利益,而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兢兢業業的發揮自己的才幹,正是這些“脊梁”式的人物使得我們的國家逐步強盛,我們的民族更加偉大。

他們的身上都體現著一種可貴的實幹精神,為百姓實實在在地做具體工作的力行精神,這些說起來容易、看起來簡單的事情,真正做起來卻也並非易事,需要有為國解難為民分憂的強烈責任感,有不圖安逸、肯於吃苦的堅韌毅力、有鞠躬盡瘁、踏實肯幹的具體行動,為政者做到了這些,才能真正的為民為國作出貢獻。

可以說,力行務實的精神是中國農耕文化形成較早的一種民族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意識深深的紮跟在國人的心中,正是這種注重現實、崇尚實幹精神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

力行務實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性格心理,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精神更應該得到重視,在我們的當代生活中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