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態度篇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品德和內在修養,我們往往可以通過一個人言談舉止上的態度來判斷他的人品,通過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判斷他的成就。而很多時候,一個人做事為人的態度正確與否,往往決定著他能否取得成功、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因而,墨家在君子賢士的修身方麵,十分重視態度的修行,認為一個端正的態度,往往是做成事情的關鍵因素,一個謙虛的人,常常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一個謹慎的人,做事才會考慮周全避免失誤;一個求實的人,常常會取得真正的成就;一個戒虛的人,才會有真正的人生內涵。
求實戒虛
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修身》)
根本不牢的,枝節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後必懶惰。源頭濁的流不清,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生和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
墨家在講到君子修身時,非常注重“固本”,也就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為了“實幹”這個“本”,而不是為了得到聲譽,因而應該在行為上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流於形式。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這個道理,君子的聲譽是憑借著自己實際的勞動得來的,而不是靠花言巧語欺騙得來。因此君子不可貪圖虛名虛譽,更不能投機取巧,要知道,是先有行動後得聲譽的,隻有腳踏實地,踏踏實實的付出行動,才能實至而名歸。在君子賢士修身的問題上,從來沒有終南捷徑。
虛名會使一個人放棄努力,停留在己經取得的成績上而不思進取,甚至反而會連得到的東西也失去,最終一事無成。我國古代“傷仲永”的故事,說明的就是被虛名所誤的人生教訓。
仲永小時候是個神童,過目不忘,能吟詩做賦,被人稱頌,被譽為“神童”,成為一時的名人。可是在成名之後,他終日陶醉在別人對自己的盛讚中,沉醉在虛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那些天賦、才能也漸漸地消失,等到長大成人,他也就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了。
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結局就給了我們這樣的警醒:一個人,即使天賦才華過人,但如果汲汲於聲譽而不發揮自己的優長,停留在一時的成就上而不死進取,終將落於人後。而且還有一些人,在取得名譽之後,就不在想做得更好,反而是拚死拚活維護已得的名譽,最終為名譽所累,成為虛名的奴隸。
要知道,名譽雖然重要,但隻是虛浮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身外之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那些具體的事情,而不是追求虛名的泡沫。然而很多人總是給自己帶上名譽的枷鎖,想著自己的言行要時刻符合自己的身份,除了失去生命的本真和自由之外,人生毫無價值。
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例子,明知道是沒有意義的虛名,但還是樂此不疲,為了所謂的形式甚至不惜勞民傷財。
某學校接到上麵教育局的通知:明天檢查學校的衛生安全工作。
校長馬上召開全校教師緊急會議,布置下午全校師生打掃衛生的工作。
下午全校師生聽課以便把以“全部精力”放在衛生清理工作上。經過一下午的打掃,學校麵貌煥然一新,校領導在檢查完畢之後,下命令說,要保持到明天下午,誰破壞誰負責。
第二天上午,大家都心神不寧的等待著上級領導的檢查,然而過了中午還沒有消息,校長派人中午把操場上零星的紙片揀了起來。下午有繼續等,直到將近5:00,檢查的領導們才姍姍來遲,隻用了幾分鍾,就檢查完畢。
象這樣的檢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下麵興師動眾忙碌半天,隻為了上級的幾分鍾視察,不但影響正常工作,而且使得形式主義的歪風愈演愈烈。當然,這種現象也不是廣泛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務實的人、戒虛的人到底還是多一些,正是這些中流砥柱的存在,才推動了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
《人民軍隊》報曾有過這樣一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