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態度篇(2 / 3)

某部三營在戈壁灘搞“炮陣地工事構築與偽裝”訓練。團領導來檢查,乍一看喜上眉梢,再一想憂上心頭:挖出的積土被拍得見棱見角,表麵還用泥抹子抹得十分光滑,與戈壁灘自然地貌形成了鮮明反差。

領導說“這簡直是有意暴露!”立即召開了全團幹部現場會。對這種做法進行了批判教育。

由此可見,戒虛求實,堅持辦實事、求實效、不圖虛名,才是為政者應該奉行的施政準則,而那些為了搞自己的政績工程而勞民傷財的、為應付檢查說違心話、幹違心事的施政者,應該深刻的檢討自己,認識到追求虛名並不是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正確途徑。

務實戒虛,於個人而言,有利於提高道德修養,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於為政者而言,有利於作出政績,為社會作出奉獻。因此,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

謙虛謹慎。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修身》)

專說而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誇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裏明白而不多說,努力作事而不誇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譽揚於天下。

墨家認為君子修身的最好態度是謙虛謹慎,做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做到了這兩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品行完備的人。

誇誇其談而不力行,沒有人會相信他們的話語;居功而自傲的人,沒有人會對他們尊敬;而那些聰慧但不繁言絮語,居功而謙遜處世的人,反而能得到人們的讚賞而名揚天下。因而君子為人處世必須要謙虛謹慎。

謙虛謹慎是一種高尚的傳統美德。

所謂“行謹則能堅其誌,言謹則能崇其德”,縱觀曆史上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仁人誌士,無不具有謙虛的做人品德、謹慎的做事原則、個德高望重的人會“畏盈守謙”、“勞謙虛己”,博學多才的人能夠“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代的著名諫臣魏征說:“低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水窪正是因為處在地處,才能彙聚水流,而君子隻有謙虛,才能完善自己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具有真才實學、雄韜偉略,謙虛謹慎各方麵能力和品質的,然而在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謙虛謹慎的態度。因為他們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謙虛胸襟,才能夠真正做到禮賢下士,正因為他們有“三思而後行”的謹慎行為,才能夠取得成功。

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一個做人謙虛做事謹慎的人,劉邦原本是一個市井之徒,既無強大的軍事實做後盾,本身也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然而他懂得用人之長,能謙虛的接納別人,還善於利用別人的意見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正是因為他這種品質使得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能人賢士,最終幫助他奪取了天下。而西楚霸王項羽,應該算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常年帶兵打仗的實戰經曆培養了他較強的軍事指揮能力,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毛病——剛愎自用,他不允許部下對自己有一絲異議,不能接受部下的任何建議,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因此引起了部下的不滿而軍心不穩,最終導致了垓下之敗,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命運。

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這樣兩種人:驕者和謙者。項羽就是這樣一個驕人,這類人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華、最聰明的人,因而常常自以為是、甚至恃才傲物,殊不知正是這種目中無人的驕傲常常給自己帶來禍端。因而驕者自視頗高因而鋒芒畢露,在為人處事時不懂得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甚至自己有十分的才聰要表現出十二分,也因此在生活中屢屢碰壁,甚至給自己的命運造成悲劇。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三國時期,在曹操手下為官的楊修,十分聰明。

一次,楊修和曹操一同騎馬路過曹娥碑前,見碑上有幾個字:“黃娟、幼婦、外孫”,楊修一看就明白了,而曹操卻不解其意。因此,曹操不讓楊修說出答案,他要自己想一想。直到走了三十裏,曹操才想通,和楊修一對答案,乃“絕妙好辭”四字。操歎道:“我的智慧比楊修差了三十裏啊。”因此心裏不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