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身——自重的立身之道 態度篇(3 / 3)

一次,曹操下令建造一座花園,造成後,他去觀看,沒有發表什麼意見,隻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一言不發的離開了。眾人都不知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乃‘闊’字也,丞相是嫌門太窄了”。於是監工馬上命令工匠們改換。等曹操再去看時,非常高興大喜,問:“誰知我意?”身邊的人告訴他:“楊修也。”曹操表麵上賞賜了楊修,而心底卻有些顧忌。

一次,曹操在酥盒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曹操一走,楊修便取出盒中之酥分給大家吃,曹操回來後發現酥被吃光了,就問是誰吃的,大家都推到楊修頭上,楊修不慌不忙的回答說:“盒上明寫‘一人一口酥’,我不過是遵從了丞相的命令啊!”曹操沒有說什麼,但已經開始嫉恨楊修。

楊修就這樣一次次在曹操麵前表現自己的“才能”,曹操對楊修也就越來越嫉恨,於是就想找機會懲治這位“能人”。

又一次,曹操的軍隊與劉備在漢水作戰,二軍對戰,久戰不勝,曹操在是進還是退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正好皰廚送進雞湯,曹操看到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思時,夏侯淳入帳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而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夜間口令為“雞肋”,就立即讓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停忙問其故。楊修曰:“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本來曹操在進退兩難之際,真有班師北歸之意,但見楊修又說破了他的心思,非常氣腦,便大聲嗬斥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把楊修推出去斬首了。

這就是“楊修之死”,可見,即使一個人身懷過人才智,如果不懂得謙虛,也一樣難逃悲劇的結局,楊修的死真可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先人們也教訓我們“謙受益、滿招損”,一個人隻有懂得謙虛,懂得人外有人,才會不斷的讓自己的才智更充實,像楊修一樣,有了一點聰明就到處賣弄,殊不知在無意中就犯了統治者的大忌諱,在上級麵前賣弄自己聰明的人從來沒有好的結局。

可見,謙虛謹慎不但是人生修養德性之基礎,更是成功人士必備的品格,具有這種品格的人,在做人時才能溫和有禮、平易近人,在做事時才能善於傾聽他們人的意見、虛心求教,謙虛的人有自知之明,在功績麵前不居功自傲,在失誤麵前不文過飾非,做到了謙虛謹慎,一個人也就達到了德行修養上的高境界。

所謂“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隻有謙虛而謹慎的人,才能有山川一樣廣闊的胸襟。隻有那些勤勉敬業、埋頭苦幹的人,才能時自己的品行高尚、修養完善,才能在人生和事業上都有所成就。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謙虛謹慎呢?應該做到一下三點:

慎言。所謂“高者不說,說者不高”,謙虛謹慎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謹慎自己的言語,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很多人修身不懂得在語言上約束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要說,殊不知正是這樣口無遮攔,會讓人覺得沒有涵養。古人說“敏於行而訥於言”就是這個道理,事情是作出來的而不是所說出來的,隻有行動才能讓人信服。慎言還要求我們在看到別人的過失時,不要直言不諱的說出來,而應該顧忌一下別人的尊嚴,而這樣做,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對自己的尊重。

孰思。古人說“三思而後行”,這是一個真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先進行周密的思考,然後再付諸行動,否則很有可能因此而釀成大禍。“事無大小,先當孰思”,統治者行事如有不慎,可能造成民眾憂慮、社會動蕩,個人做事不進行詳細思考,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古語說“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因此我們在做事之前不能不熟思。

節製。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個度,過分謙虛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我,而過分謹慎就會導致顧慮太多而畏縮不前,因而培養自己謙虛謹慎的品行時,一定要把握“節製”的原則。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言:“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