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對現代教育的啟示(1 / 2)

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墨子所處時代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然而墨家完善而獨特的教育思想體係,對現代教育還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在教育目的上,墨家的“教育救世”主張體現了教育在改造國民性格上的作用;在教學的內容上,墨家把科學技術納入教學的範圍,對於我們今天如何進行科學教育提供了借鑒的基礎;在教育的方法上,墨家所提倡的強學強教、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等方法豐富了當代教育的形式。因此我們在發展現代教育時應該吸取墨學精華,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育救世

墨子十分強調對勞動人民的教育,墨子認為處在社會下層的民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如果他媽蒙昧無知、不懂實行“天下大義”的重要性,社會就不會快速的發展,因而墨家把用教育來實現“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通過教育培養出大批為義的“兼士”來實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會理想。

為了推行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主張,墨子把教育作為手段,他本人和自己的弟子們也身體力行的實踐著這種理想,墨子就把上說下教看作是自己隨社會實施教育的方法,他不辭辛苦的勸告勉勵人們“行義”的重要性和人“為義”的責任。

墨家之所以堅持教育可以救世的主張,是因為墨家的人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後天的生活環境所改變的。墨子在《所染》一篇中對此做了專門的論述,他認為,人的本性就像一束白絲,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這是因為染料的顏色不同而致。人的本性在本原狀態時也沒有善惡的分別,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交友的影響而有善惡之別,因為周圍環境的好壞而又價值取向、道德操守上的高下。因此,墨子主張人應該審慎交友,以賢人為自己效仿的對象,應該選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生活環境,以提高個人的修養。如果社會上的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會形成有利於人性發展的社會環境,國家也就得到了治理。

墨子這種教育救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欲想富裕國家,必先發展教育。教育可以為國家培養出各種類別的人才,教育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凡是那些教育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往往是富裕而強大的。教育的救世作用是無需諱言的,在充滿了競爭的現代社會,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要想不斷地發展強大,就必須重視教育的作用。

平民教育

墨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改革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官學”在教育形式中還占有統治地位,學習成為貴族的特權,下層平民百姓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上層階級就是依靠教育來維護世襲的統治。

隨著社會的發展,私學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地位,出現了諸子百家各學派本質上屬於私學的教學形式,這就為平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然而,各家的教育對象也是有不同階級之分的,這中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墨兩家。

據《淮南子·要略訓》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義。故背周道而用夏政。這說明墨子一開始求學於儒家,迪納墨子對儒家所提倡繁文縟節的禮儀製度十分不滿,因而從儒家分離出來,自立門戶,建立了代表“農與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學派。

大家知道,春秋時期的等級之分十分明顯,主要有士、農、工、商四個階級,而孔子的教育主要這對的還是“士”的階層,儒家鄙視從事實際勞動的人民。相比之下。墨家的教育更傾向於一般平民。墨子在《尚賢》中說:“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這種“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平等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而如何實現“民無終賤”的理想呢,墨家給出的方法是實行平民教育。

量力性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墨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學必量力”教學原則的教育家。墨子曾以弟子請學射為例子,闡述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的重要性:二三子有複於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墨子認為教師施教,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順從學生在自然天性,根據學生在才智、能力、知識基礎、個性品質等多方麵的不同,量其力而教之,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