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論,但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正是因此阿施教的體現,墨子主張,那些在言辭上有優勢的學生,應該學習談辯的技巧,在動手和實踐方麵能力出眾的學生,可以去學習實際的技巧。並主張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程度,來隨時調整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
墨子這些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相結合教學原則,不但在當時具有獨創性,也為後世教育積累的寶貴的經驗,在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使教育取得理想的成果。
分科、技能教育
在先秦時代,像墨家這樣教學內容如此豐富的學派很少,墨家的教育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麵,在此基礎上,墨家對教育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科,包括農學、紡織學、手工學、機械學、建築學、商業學、軍事學等諸多方麵。在教學的過程中,墨子主張學生專攻一科,墨子認識到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因而墨子認為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專攻一科,這樣往往容易取得成功。
從墨子對教學內容的分科我們就可以看出,墨子十分強調技能教育,這和墨家所處的階層有關,墨家弟子大都是社會先下層的民眾,他們在僅僅依靠道德和文化知識教育,是無法解決生計問題的,而通過技能教育,他們能夠掌握一種謀生的手段。在生存的問題解決之後,才能夠實行“兼愛天下”的政治理想。
墨子分科教育的方法,在今天也有借鑒作用,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這就需要有各種專業的人才來從事新出現的分工。而同時,技能型也麵臨著短缺的局麵,因而現代教育要想更穩健的發展,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首先應該考慮到分科和技能教育。
注重實踐
墨子對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態度持反對態度,而是主張“即述且作”。墨子說:“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主張在繼承古代文化的精華的同時應該有所創新,這種創新就是“述且作”的實踐精神。
墨家主張學生應該作要言行一致、學以致用,墨子曾把行為看作是學習的“本”,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墨子也主張“合其誌功而觀焉”認為考察一個人的言行,既要看他主觀的動機“誌”,也要看實際的結果“功”,而得到“功”的途徑就是實踐。
在墨家看來,如果學生不能把學到的知識和行動相結合,在具體工作中實踐,那麼知識就是空洞的理論、無用的教條。因此墨子主張“言必信,行必果”,而他本人也是躬行實踐的代表。墨子極力反對隻言空話、注重說話修辭效果,而不去具體實行的人,“務言而緩行”的人,即使言辭再怎麼動人,也沒有人會相信他,更不會有所成就。
墨家這種注重實踐的教育理念,對當今社會教育的某些弊端給出了結局的方法,我們現代的教育製度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尤其是應試教育的實行,更是壓製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甚至培養出的“高分低能”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這個改革措施,而實踐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隻要的一環。
主動施教
墨子把教育看作是救世的事業,認為教育是在行“天下之大義”,老師的施教活動是“義”,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是“義”,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學強教,尤其是老師,更應該主動施教。墨子認為老師不應該“拱己以待”等待學生的求教,而應該做到“不叩亦鳴”。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兩個方麵,墨家認為教與學都應該有高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如果缺乏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那麼即使他擁有再多知識不能讓學生全部學到,因此老師應以教人為己任,為實行教育這種天下之“大義”,主動、積極施教。墨子甚至把不積極主動施教看作是老師的過失,是造成社會混亂的原因之一。
在當代教育過程中,我們的老師也應該具有這種“強教”的精神,把傳授知識看作是自己應盡的責任,是在“行義”。當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教學積極性得到發揮,那麼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必然的結果,整個社會教育也會得到有力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