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儒墨兩家教育思想之比較(1 / 3)

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儒墨兩家教育思想之比較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初步形成並取得了輝煌成就的時期,在這個需要思想巨人並且產生了思想巨人的時期,出現了偉大的百家爭鳴的盛世景觀。

這些思想偉人們站在這個獨特曆史的舞台上,他們從各自的立場出發,自由而暢快地宣傳著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學術主張,而且和其他流派的諸子們互相辯駁又互相啟發,就是在這種辯駁和互相提高中,中國思想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繁榮。

在百家爭鳴的的過程種,諸子們為了更好的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就必須培養大量的弟子來實現傳承本家的學說,因此,百家無一不重視創辦私學收生授徒。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百家們招徒授課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對當時貴族享有教育的特權進行了衝擊,私學開始興起並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在這一時期,還形成了我國曆史上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士,這個以知識為生的階層在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諸子百家中,在教育方麵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據記載,孔子所創辦的私學,規模宏大,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之說,儒家的思想經過子夏、曾參、子思、孟子的一代代傳承,綿延不絕,並最終達到了“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地位。而墨家在當時也是“顯學”,墨家也是從者甚眾,是極具影響力的一個大的學術團體和流派。兩家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思想體係,豐富了古代教育理論的寶庫,而且也對後世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並稱為“世之顯學”的儒墨兩家,各自的教育思想體係有什麼異同呢?下麵我們就從教育的主要方麵來進行一下比較。

教育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落,諸侯紛爭,戰亂不但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瓦解了西周以來的社會倫理製度和道德準則,在這種情況下,諸子們舉起了教育的旗幟,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並以此重建社會倫理道德、民眾的信仰標準。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興起的孔墨私學,他們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培養自己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的推行者和繼承者,通過他們的活動來實現用自己思想治理國家的目的。可以說,在通過教育救世的主張上,儒墨兩家的觀點是相同的。

然而兩家的目的相同並不意味著具體標準的相同,儒墨兩家在培養人才上提出了以德才兼備為標準,但對於“德”和“才”的具體標準卻給出了不同的要求.

儒家以培養"君子"為目的,孔子對君子的標準作出了這樣的要求:首先是有德的仁愛之人。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而優則仕”的“君子”,當這些具備了德和仁的君子成為施政者後,就能夠做到"節用而愛人",對上能分憂解難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對下則推行仁愛、安撫百姓。其次是有才的懂禮之人,在對君子行為的約束上,孔子主張用“禮”作為規範。關於禮的具體定義,孔子並沒有各處確切的答案,一般說來,禮指的就是禮儀、禮製、禮法,是對人內在道德規範的約束。儒家的學說中,仁和禮是相輔相成的,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麵:仁是禮的內在含義,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在儒家看來,有德有才之人應該知禮、守禮、行禮。這樣才能算是君子。

墨家以培養“賢士”為目的,墨子對賢士提出的標準是: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在這三方麵的要求中,墨子也把德放在了最先的位置。然而墨家的“德”和儒家的“德”的具體含義並不相同。孔子講仁愛,主張愛有差等應該以孝悌為本;而墨子講兼愛,主張愛無等差沒有親疏貴賤之別,可以說,儒家講究的是別愛而墨家提倡的是兼愛。墨子也把“才”看作是賢士應該具備的標準,但墨家把“談辯”和“道術”看作是才的內容,即賢士要具有思維辯論的能力、掌握實用的知識技能。隻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在推行墨家學會所時才能夠上說下教、討論辯難,甚至是以暴力反對暴力、來實行非攻兼愛的政治主張。可以說,墨家要求賢士具備“辯乎言談,博乎道術"是實施兼愛理想的工具。

在實現自己教育目的的過程中,儒墨兩家都主張舉賢,認為統治者在施政用人的過程中應該“唯賢是舉”,這對當時社會中“任人唯親”的世襲宗法製度權威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儒家的"學而優則仕",墨家的"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都是舉賢的標準。如果要從被舉薦的群體來說,儒家局限在“士”這個階層,因為儒家把下層民眾看作是“勞力者”,應該處在“治於人”的地位。墨子則把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認為即使是“農與工肆之人”,隻要有才能,就應該被任用。從這個敬愛哦度來說,墨家比儒家的舉賢思想更為大膽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