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養士,培養德才兼備而以德為主的治術之才,因而比較注重知識教育之外的性格、品德、哲學觀念等方麵的培養。在注重德才兼備的基礎上更強調道德的教育。
而墨家的主要成員來自小手工業者和勞動人民,出身和階層決定了他們的教育思想以“艱苦實踐,服從紀律”為主要指導原則,因而更注重實際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這樣有兼愛品德的賢士在實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過程中,擁有實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語言上。
教育對象
在周代沒有衰落的時期,奴錄主貴族壟斷著學校的教育,普通民眾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官學”學習,因而教育也就成為統治階級的特權。隨著王室的逐漸衰落,諸侯們逐漸強大起來,官學逐漸瓦解,學術開始出現下移,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私學。
私學的興起和發展,給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在當時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中,隻要教師願意教,學生願意學,就可以進行教學活動,而不再有身份和等級等方麵的限製。而且,私學還可以師生相屬,共同遷徙他處,謀求發展。孔墨兩家的教育,也是屬於私學這個範疇。
在教育的對象上,儒家以"有教無類"為方針,認為不分貴賤貧富,隻要有求學的意識,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據說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但總得來說,孔子還是鄙視勞動者的,他認為勞動者隻懂得“勞力”,不在接受教育的範圍之內。然而不可否認的實事是,孔子的弟子各個社會階層都有,單從出身來看,就有貧民顏回、商人子貢、貴族南宮敬叔等。可以說,孔子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所興辦的私學,是當時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
墨家的教育對象也是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史書上曾有這樣的記載: "徒屬彌眾,弟子彌半,充滿天下",這中間也許有文學家的誇張,但墨家弟子們的數量我們通過兩個事件就可以見一斑,一個是墨子在止楚攻宋時曾安排了三百個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個是墨家钜子孟勝在為陽城君守城時,為了實踐墨家的諾言親率八十三名墨家弟子慷慨赴死。這在一個側麵上說明了墨家弟子在當時的數量之大。墨家主要以“農與工肆之人”為教育對象,並且以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為教育內容,除了這些“從事”的人之外,墨家的弟子還有很多被推薦到各地做官,通過這些人,墨家的兼愛非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推廣。墨家也成為當時和儒家並成的學派之一。
墨家和儒家都把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平民大眾的範圍,但二者在程度上還有所差別,儒家弟子中即使有顏回這樣的平民,根據資料看也可能是因為顏回本人的品德得到了孔子的賞識。墨家則是真正的麵對民眾敞開了教育的大門,隻把學習的願望當作唯一的要求,門弟出身一概不論。儒墨兩家這樣作其實和他們所代表的階級不同而有所差異。
我們都知道,孔子和墨子不僅僅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們同時還是偉大的思想兼愛和政治家,他們所興辦的私學教育,不是簡單的為了培養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通過自己的學校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從這個敬愛哦度來說,墨家的私學教育要比儒家的教育成功,因為墨家更具有組織性、和紀律性,因而也更具政治團體的色彩。
教育內容
儒墨兩家為了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都安排了相應的教育內容,他們都注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學生知識方麵的學習。但在道德和知識的具體內容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
墨子在教育內容上強調以兼愛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他從小生產者的功利主義出發,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道德教育體係;而孔子則把禮儀看作是學生道德修養的準則,認為“禮”和“仁”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在具體的教育內容上,兩家有很大的差別。
在知識教育上,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教學內容。孔子希望通過這些方麵的教育,培養出知禮、守禮、推行禮的君子。而作為“儒家後學”的墨子,則對孔子的教學內容有所揚棄。首先,墨子繼承了《詩》、《書》為教育內容的傳統,但墨子把《史》、《書》作為教育內容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揚“禮”而是把它們內容中的文學曆史知識作為文化財產來繼。其次,墨子完全舍棄了孔子的禮樂教育,墨子從極端的功利主義出發,提出了“非樂”、“節葬”等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