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篇——走進哲學 不笑不足以為道
在世俗的人眼裏,哲學研究的問題,簡直虛無縹緲,雲裏霧裏,不知所雲。對此,哲學家自己也是承認的。老子就直言不諱地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看來,如果不能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費解甚至發笑,哲學就不配稱之為哲學了。有一個關於哲學的笑話是這麼講的:
有個大學哲學係畢業生,回家後,父親殺雞煮酒招待他。吃飯時,父親問兒子:“你在大學裏學的什麼?”
“哲學。”
“學這有什麼用?”
兒子說:“學了哲學,看問題和別人就不一樣。比如,拿咱們桌子上的這隻雞來說,普通人看來呀,它就是一隻雞,一隻具體的雞。但在我們學過哲學的人看來,是兩隻雞,除了一隻具體的雞以外,還有一隻抽象的雞。”
一直聽他們談話的妹妹聽了,突然插嘴說:“那好,我和爸爸吃這隻具體的雞,你一個人去吃那隻抽象的雞吧。”
這就是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尷尬。有人戲稱:哲學家的工作,不過是在黑屋子裏尋找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一些玩世不恭的人更是把哲學家分成兩類:一類是對愈來愈多的東西知道得愈來愈少,直到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一無所知;另一類是對愈來愈少的東西知道得愈來愈多,直到他們無中生有。
哲學烤不出麵包
哲學是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它無法讓我們找到一份謀生的職業,更無法指導我們如何才能烤出麵包。如果有一門哲學稱自己能夠經世致用,這門哲學肯定不是真正的哲學。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說:如果非要逼問我哲學的用途,我隻能說哲學無用。
古希臘時,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蘇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麼呢?學了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製作家具;學了商業,可以去賺錢。那麼,你學了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青年無法回答。在這裏,蘇格拉底是想啟發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
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哲學家和船夫的故事。說有一個哲學家與船夫正在船上進行一場對話。“你懂哲學嗎?”“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數學嗎?”“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突然,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裏。看著哲學家在水中胡亂掙紮,船夫問哲學家:“你會遊泳嗎?”“不……會……”“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來,哲學真的沒什麼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實在。
哲學之用是一種大用
沒有用途的,就未必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如我們每個人並不是單靠吃糧食活著的。哲學雖然不能給我們現成的知識,卻能教會我們思考;它雖然不能給我們提供實用的技能,卻能讓我們擁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智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其他學科給我們的是“魚”,而哲學給我們的恰恰是“漁”。這種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其實有著“大用”。
莊子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那些看似沒有用途的,其實有著真正的大用途。他說,曾經有一個很有經驗的木匠到齊國去,到達了曲轅,看到了一棵大樹。這棵樹至少已經上千年,樹幹需幾百人才能圍住,其高臨山,十仞之上再分枝,旁邊那些能造船的分枝都有十幾枝。但是,這棵樹卻是一棵沒用的樹。用它作船馬上就會沉,用它作棺材就會馬上腐爛,用它作家具會馬上毀壞,做門戶樞則會流油脂,做柱子也不頂用。但是,也正因為這棵樹沒有用,它才活了這麼長時間而沒有被砍掉,活到了老天規定的年齡。
佛語說:無心恰恰用,有心恰恰無。越是看起來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我們對它的需要可能越迫切。但這些絕對不是急功近利的人所能意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