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篇——走進哲學 哲學總是在曆史的最深處發出回音(1 / 1)

引 言 篇——走進哲學 哲學總是在曆史的最深處發出回音

哲學對個人是說是“大用”,對人類社會而言,則是回應。哲學雖然不能滿足人們的眼前利益,但卻能在曆史的最深處發出回音。隻不過,哲學走得太遠,以至於將我們遠遠地拋在了後麵,從而決定了它獨孤的命運。它不是大眾的迎合者和媚俗者,而是時代的引領者和預言者。它就好比天上的星星,燃燒以後,很久很久,光才能到達我們的眼睛。

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不是在旭日東升的時候在藍天裏翱翔,而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密涅瓦”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棲落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來比喻哲學,旨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下翱翔,那麼,“反思”當然隻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了。

哲學是民族精神的精華

哲學雖然不能用來謀生,在常人看來僅屬於“吃飽了無事可做”的無聊舉動。但正是這種近乎“無聊”的思考,構成了民族精神的精華。正如羅素所說:“要了解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哲學;要了解它的哲學,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學家。”

黑格爾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麵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黑格爾借用“廟”與“神”的關係來生動比喻人類生活與哲學兩者之間的關係。按照黑格爾的比喻,廟裏的“神”是使“廟”成其為廟的“靈光”,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哲學,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陽光一樣照亮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學,人類的生活就會變得黯淡無光。正如宋朝的一位詩人對孔子的評價:“世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哲學不能當成知識來學習

嚴格地說,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盡管我們很容易就能指出若幹“哲學知識”,如哲學家們所說的那些東西,曆史上的哲學思想等。但從根本上說,哲學是無法被當作一門知識來學習的。蘇格拉底說,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對於自然,我們要掌握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則和規律,而關於人的“知識”,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找到人生的規律,誰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

在日常生活中,知識是很容易學到的。如果我們對一門知識不熟悉或不精通,隻要假以時日,肯定會有所了解。但真正難得的是智慧。智慧關乎人生,唯有用心去體驗和洞察,別無他法。老子說“為學日久,為道日損”,佛家講“轉識成智”,表達的意思隻有一個:知識的積累無助於智慧的體察,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佛家的慧能禪師,大字不識一個,卻能頓悟成佛,豁然開悟。而有的人念了一輩子經,讀了一輩子書,皓首窮經,到最後也沒有開悟。對此,馮友蘭先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修行不是吃大餅,今天吃一點,明天吃一點,早晚能吃完。對智慧,隻能“悟”,而不可“學”,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