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篇——走進哲學 哲學不是現成知識的結論
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如果把哲學當成現成的知識去接受,雖然可以使人獲得某些哲學概念,但卻始終不知道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黑格爾說:“像某些動物,它們聽見了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和諧性,卻沒有通過它們的頭腦”。黑格爾通過這個比喻,尖銳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學智慧的智慧。“常有人將哲學這一門學問看得太輕易,他們雖從未致力於哲學,然而他們卻可以高談哲學,好像非常內行的樣子……”這些人“高談哲學”,當然也就如同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見“音樂中的一切音調”,但卻聽不到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諧和性”。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哲學不是現成知識的結論,如果隻是記住了某些哲學知識或使用某些哲學概念,那就會像“動物聽音樂一樣”,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音調”,卻聽不到真正的“音樂”。
學習哲學就是學會哲學式思考
哲學研究的對象無法界定,哲學思考的問題沒有答案,哲學本身也無法像其他知識那樣進行學習、傳授和積累。由此,哲學好像也無法進行定義和界定。有一個哲學家曾經自嘲地說:誰要想讓哲學家出醜,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問他“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了。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哲學家,估計就有一千個關於哲學的定義。
在一定意義上說,哲學不過是一種運思方式而已。有什麼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如何看待世界,就會如何思考世界。預設的前提不同,思考的方式就會大相徑庭,得出的結論也會千差萬別。學習哲學,無非就是要學習哲學的這種思考方式。比如,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哲學,無非就是要學會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問題。當年康德就曾經告誡他的聽眾:“學生唯一可學的僅是進行哲學式的思考。”
領會哲學,需要參與到其中去
哲學既不能“教”,也無法“學”,隻能靠參與。唯有參與到哲學的思考當中,才能領會其思考問題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領會哲學,就不能當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應該抱著投身於其中的姿態參與其中。就是要當“劇中人”,而不能當“局外人”。哲學其實很簡單,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但我們似乎覺察不到。正所謂“日用而不知”。
今天的哲學之所以變得抽象了,變得晦澀了,是因為我們總是將其當作一門知識來學習,而不願意參與到哲學的思考當中。我們總是期待一門學問給我們多少多少技能和知識,而不是希望從中能獲得多少啟迪。愛因斯坦曾經把“哲學”和“人”的關係比喻為魚水關係。他說:“魚對於它終生都在其中遊泳的水又知道些什麼呢?”“魚兒”對“水”一無所知,是因為它本身就在水當中了。這種魚水關係,已經不能簡單地用“知道”和“不知道”這樣的字眼來描述了。雅斯貝爾斯說得好:“哲學是不能教的,隻能靠自身的悟性去參悟人生與世界。”
哲學是對智慧的愛
哲學是專屬於人的,因為它本身不是智慧,而是對智慧的愛。柏拉圖曾經借蘇格拉底之口說: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適合神,而“愛智慧”這類詞倒適合人類。所以說,沒有對智慧的愛,而是抱著功利的態度去對待哲學,是進入不了哲學的。一個人如果從哲學中僅僅看到若幹範疇和教條,當然會覺得枯燥乏味,那麼他也算枉學了哲學。隻有那些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哲學的魅力。
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從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裏說出來,和從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裏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也會講,可是對於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些小孩也懂得這些宗教真理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黑格爾這段話告訴我們,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種體會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學不僅僅是一係列的概念的運動和發展,而且是蘊涵著極其深刻的生活體驗。人們要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還必須具有中國傳統哲學所提倡的體會、頓悟、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