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世界的本原問題
關於世界本原問題的探討,在哲學中是一個本體論問題。這是哲學的永恒課題。因為,自從人有自我意識那一天開始,就有一種傾向,即希望找到一個東西一勞永逸地解釋自己所麵對的世界。於是,本體論就成了哲學的主要問題
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往往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自然物質。比如,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將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認為萬物產生於水,複歸於水。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當然,這種觀點早已經被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這種思考卻一直在西方社會延續,並構成了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自從蘇格拉底提出那句“認識你自己”的重要命題以後,西方對本原問題的探討開始由外在世界轉向心靈,開創了西方哲學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概念思辨傳統。比如,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是世界的本原。數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已經是心靈的抽象了。到柏拉圖提出“理念”之後,西方關於本體問題的探討達到了最高峰。正如懷特海所說:“整個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主義的注腳。”
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轉而興起了反“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浪潮,其實質就是要取消哲學中的“本體”概念。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存在、思想和語言的關係問題,實質上是上一個哲學問題的變種。在西方的哲學家看來,惟有本體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其他則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為此,西方的“本體論”也被稱之為“存在論”。對人而言,惟有思維才能把握真實的“存在”,而感覺,麵對的隻是雜亂無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維對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覺對非存在的把握則是意見。真理會帶我們進入征途,而意見則會將我們帶入企圖。
比如,一個蘋果擺在我們麵前,我們眼睛看到的紅色,鼻子聞到的香味,嘴巴嚐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實的。而惟有“蘋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實的。因為“蘋果”的概念是不會隨時空的改變而改變的,而現實中的“這個蘋果”,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也許,我們在某一天會看到一個青色的蘋果,會吃到一個酸酸的蘋果……
就這樣,在西方哲學的傳統中,感性和理性之間,真理和意見之間,存在和非存在之間,就有了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重精神、輕物質,重靈魂、輕肉欲的傳統也正是由此肇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巴門尼德說:“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維的與能存在的,其實是一回事情。”
“邏各斯”的三位一體問題
存在隻能顯示在思維裏,惟有思維才能把握存在。但把二者聯接在一起的則是語言。語言是什麼樣的語言?是概念化的語言。於是,思維、存在、概念在西方哲學中就成了三位一體的東西。因為所謂的思維,本身就是一種抽象,而抽象則意味著把“相同”的東西和“不相同”的東西絕對地割裂開,把“相同”的歸為一類,把“不相同”的歸為一類,然後再在二者之間劃定界限。比如,“蘋果”之所以能和“梨”區別開來,是因為稱之為“蘋果”的那些東西肯定具有共同的東西,而這些共同的東西肯定是“梨”所沒有的。因此,概念必然意味要界定內涵和外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正因為此,西方的語言是很清晰的,討論一個問題必須要先弄清楚概念,表達意思必須要清楚,而且表達式多為“××是××”。
這就是“邏各斯”的原本含義。邏各斯是赫拉克利特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這個詞原本的含義是“話語”(語言),而赫拉克利特則用它來表示“說出來的道理”(存在)。但就邏各斯是人認識的道理而言,它又被理解為“理性”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