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哲學和理性的關係問題(1 / 1)

西方哲學篇 哲學和理性的關係問題

哲學依靠理性思考,靠思維把握真理。在西方哲學家看來,哲學如果不能追求自明的真理,簡直就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感性之所以不能信任,就是因為人的感覺千變萬化、稍縱即逝,不能為我們提供自明的東西。就這樣,西方的哲學在源頭就把哲學當成了一門科學來追求,並把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當成了典範。幾何學上的推理,根本不需要我們用眼睛看,閉著眼睛思考就會認為是確定不疑的。在幾何學中,隻要前提是自明,推理是恰當的、符合邏輯的,得出的結論就是必然正確的。在哲學家看來,哲學尋求真理,也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在西方,和數學一起發展起來的是邏輯學。當西方曆史上第一位數學家歐幾裏德在創建幾何學體係的時候,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也在著手創建他的邏輯學體係,專心致誌地研究三段論式的推理。數學和邏輯學的聯姻,造就了西方人的狂妄,他們天真地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康德比阿基米德更狂妄:“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宇宙!”

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問題

西方人對科學過於迷信,使得哲學一直沒有走出科學的陰影。其實不僅是哲學,西方人把任何東西都“科學化”,一個東西如果不被認為是科學的,都會遭到鄙夷。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所有的一切都在理性的審判桌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這種泛科學化的傾向,歸根到底都與西方人追求確定知識和自明真理的熱情有關。

確實是這樣。據說著名哲學家弗洛伊德寫了一本書叫做《夢的解析》,主要是研究人的潛意識和精神現象的。但因為這本書大部分內容是討論夢魘,很多人都不願意把這本書當作科學著作。其實,不是科學著作又能怎麼樣呢?但是弗洛伊德卻無法忍受自己著作被打上這種“非科學”的烙印,於是又給這本書增加了一個副標題——“精神分析科學導論”。看來,在西方,是不是“科學的”,並不是無關緊要,而是打上了強烈的價值色彩,盡管不是科學的未必是不正確的,盡管不是科學的未必是不合理的。

理性和信仰的關係問題

理性靠嚴格的推理追求真理。但任何推理都需要前提。如果前提靠不住,這個推理就有問題。給一個支點,就能撬起整個宇宙!但是,支點又在哪裏呢?我們去什麼地方獲取這個支點呢?這個支點又怎麼證明是確定可靠的呢?正如我們蓋房子,地基如果沒有夯實,上麵無論修建得多麼牢固,早晚還是會坍塌的。還有,其他的結論都是從支點推論出來的,但支點本身卻無法推論出來,我們隻能認為支點的正確性是不言自明的,預先給定的。

這個支點,在幾何學中被稱之為“公理”。比如,在幾何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理,就是“平行線永遠都不會相交”。這個公理就無法證明,我們隻能認為它就是公理,是什麼時候都不會出錯的。但我們的經驗不能保證這一點。因為我們隻是現在看到它們沒有相交,但平行線無限延伸下去是否會相交,我們的經驗不能保證,也無法去驗證,到最後隻能相信它是絕對正確的而已。

在古希臘哲學中,這個支點則被亞裏士多德稱為“完美的善”、“不動的推動者”。意思是說,這個“完美的善”推動著世界萬物,自身卻不動。它也不能動,否則必然還有別的東西再推動它,這樣無止境地倒退下去,必然會陷入悖謬。

就這樣,把幾何學奉為神明,對理性和思維頂禮膜拜的哲學,最後隻能靠信仰來保證了。而信仰又是對理性的反叛,結果導致了一係列的鬥爭。這種鬥爭在中世紀時期最為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