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1 / 1)

西方哲學篇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語出《韓非子?說難第十二》:“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身:說者本人。匿:隱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主所隱匿之事,未必是說者本身說出來的,但無意中曾經談及,則人主必懷疑是他所泄,他的性命就難保了。綜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事情由於守密而成功,講話由於泄密而失敗。說明了保守秘密的重要性。

《說難》是《韓非子》中的一篇。此篇的內容,是陳述進說君主的困難,並分析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條理清晰,夾敘夾議。本篇首先說明進說者須先了解君主的心理變化,提出了進言之術。其次列舉課說足以危身者十五事,並引用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來證明“非知之難,處之則難”的論點。

守株待兔

見於《韓非子?五蠹》。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地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地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用來比喻那些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做法。這個寓言故事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察今》。說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說的是呂不韋的故事。呂不韋在趙都邯鄲經商,看見秦國在趙國做人質的公子異人。回家後,便問他的父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又問:“販賣珠玉,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那不可以數計。”呂不韋說:“現在農民努力從事耕田勞動,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建國家,立一個君主,獲利就可以傳至後世。秦國的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住在叢台,我願去為他效力。”

今天,我們多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來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狗狂則酒酸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韓非子》,即《韓子》,戰國時法家代表著作,二十卷,55篇,《漢書?藝文誌》著錄55篇,與今本同。《韓非子》中的大部分是韓非的著作,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治法主張。“儲”係積蓄之意,“說”指傳說故事。本題用許多流傳故事,說明人君用法術之利與不用法術之害。《儲說》是《韓非子》寓言群的主要部分,由於彙集的故事太多,篇幅過長,故分為內、外兩大篇。《內儲說》上下兩篇,《外儲說》又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

這句話的背景是:宋國有一個賣酒的人,他的酒分量足,態度也好,酒幌子也很顯眼,但酒卻賣不出去,最後還變酸了。有人告訴他,這是因為他養的狗很凶猛,別人不敢去買酒的緣故。韓非子用這個故事喻指朝廷之中如果有“猛狗”一類的大臣,有才能的人去了,“狗”就迎了上去,將他們咬走,這樣,國家就無賢能之士了。韓非子這個比喻非常貼切,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