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吳宮教戰斬美姬
《左傳》記載: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說得頭頭是道。吳王心想,“紙上談兵管什麼用,讓我來考考他”。便出了個難題,讓孫武替他操練姬妃宮女。孫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讓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
孫武將列隊操練的要領講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女人笑作一堆,亂作一團,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要領,並要兩個隊長以身作則。但他一喊口令,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兩個當隊長的寵姬更是笑彎了腰。孫武嚴厲地說道:“這裏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玩笑。你們不按口令操練,兩個隊長帶頭不聽指揮,這就是公然違反軍法,理當斬首!”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姬殺了。
場上頓時肅靜,宮女們嚇得誰也不敢出聲,當孫武再喊口令時,她們步調整齊,動作劃一,真正成了訓練有素的軍人。孫武派人請吳王來檢閱,吳王正為失去兩個寵姬而惋惜,沒有心思來看宮女操練,隻是派人告訴孫武:“先生的帶兵之道我已領教,由你指揮的軍隊一定紀律嚴明,能打勝仗。”孫武沒有說什麼廢話,而是從立信出發,換得了軍紀森嚴、令出必行的效果。
田忌賽馬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據說出自兵法家孫臏之口。說是有一天,齊王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並約定,每有一匹馬取勝可獲千兩黃金,每有一匹馬落後要罰千兩黃金。
當時,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則田忌要輸三次,因而要輸黃金三千兩。但是結果,田忌沒有輸,反而贏了一千兩黃金。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賽馬之前,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因而田忌不僅沒有輸掉黃金三千兩,還贏了黃金一千兩。
這個故事表明,在有雙方參加的競賽或鬥爭中,策略是很重要的。正如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有言:“你必須通過巧妙地運用你所擁有的一切,而在某一次決定性的地點,創造出一種相對優勢來。”采用的策略適當,就有可能在似乎一定會失敗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結果。研究這種競賽策略的數學分支,叫做博弈論,也叫對策論,它是運籌學中的重要內容。
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說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交戰。一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麵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吳人和越人,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天色驟變,刮起狂風來。刹時間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洶湧的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兩個吳國的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太一個踉蹌,跌倒在船艙裏。掌舵的老艄公一麵竭力把住船舵,一麵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解下來。但是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如果這時不趕快解開繩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勢非常危急。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爭先恐後地衝向桅杆,頂著狂風惡浪,一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麼好。不一會,渡船上的篷帆終於降了下來,顛簸著的船得到了一些穩定。老艄公望著風雨同舟、共度危難的人們,感慨地說:“吳越兩國如果能永遠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