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故事中老艄公的話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因為這條船上岸以後,吳國人和越國人又會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拿起刀槍,兵戎相見。當時之所以能夠同舟共濟,“相救如左右手”,是因為“死地”逼出的“活路”。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也,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見《孫子兵法?勢篇》:“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尋求有利的態勢,而不是對下屬求全責備,並且能夠選擇人才去憑借、創造有利的態勢。善於利用態勢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點是,置放在平坦安穩之處就靜止,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滾動靈活。在這裏,孫子借用“木”“石”之性,對“勢”做了形象生動的概括,闡明了中國戰略的“任勢”思想。要想以小的代價獲得勝利,要想比較容易地戰勝自己的對手,就必須“任勢”,就必須借助各種有利的外部條件,就必須首先形成有利的戰場態勢之後用兵決戰。同樣的力量,放在不同的地方,產生的效果不一樣,如把木石放在平穩的地方或陡險的地方,所產生的“勢能”或“動能”就不一樣。同樣的力量,構成的形狀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一樣,如“方形”和“圓形”的運動效果就不一樣。所以,高明的將帥輕而易舉地戰勝對手,並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力量拚到極限,而是通過改變自己力量的位置和形狀,即通過力量的戰場部署和作戰編排,造成有利的戰場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推滾下來那樣,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最後戰而勝之。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此句見《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意思是說,把軍隊置於險境,然後才能化險為夷;把士卒陷於死地,然後才能得以生存。大家全都處於危險境地,便能同仇敵愾,然後勝敗便全在人為。原因何在?梅堯臣說得好:“地雖曰亡,力戰不亡;地雖曰死,死戰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其意在於,雖說陷入絕境,但隻要全力作戰就不會滅亡;雖說處於死地,但隻要殊死決戰就能死裏逃生。所以,這就是麵臨死亡的人存活的基礎,置於死地的人逃生的根本。梅堯臣的解釋進一步深化了孫子對存亡、生死的辯證認識。
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裏曾經描寫過虛竹破解無崖子設下的,由蘇星河主持的珍瓏棋局,其破解方法是先殺自己,再謀出路。體育比賽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自己與對手的實力相差很大,於是放下包袱,大膽去拚,結果反而占了上風。這就好比一個有錢人發現財富正在大量流失,而又無能阻止時,也就是他恐懼開始升高的時候;一旦財富歸零,成為窮光蛋,甚至還欠一屁股債時,恐懼會升至最高點。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心情會出現重大轉折——從極度恐懼變成無所懼——反正都輸光了;不但輸光,還從大正數變成大負數,既然已經輸無可輸,心理上反而會逐漸安定下來。看來,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連生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