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語出《孫子兵法?作戰》。不徹底了解用兵害處的人,就不能徹底了解用兵的有利之處。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迷信兵法,死搬硬套,兵法就會出現副作用。兵法也是一種方法,既然是一種方法,就無可避免地在某種程度上從它所處的環境中被割裂開來。因為方法是千變萬化的,會因事、因時、因人而異,在現實世界中永遠不要指望有什麼固定不變的公式定理去套用。就好像學生學習,死記公式的人大都是學習方法不好的學生,真正聰明的學生是通過理解公式所揭示的規律而記住公式的。同樣,真正能夠在博弈中勝出的高手絕不會死搬硬套,而是隨機應變,見景生情,用一句俗語說,就是看碟子下菜。
孫子說,從古至今,熟讀兵書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運用兵法帶兵打勝仗的將領卻寥寥無幾,那都是因為生搬硬套的緣故。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無模可套,無跡可循,其細微之處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高明的將領學習兵法,領會兵法,但絕對不會迷信兵法、拘泥於兵法,而是隨機應變,見機行事,把兵法用到無形的境地。
不戰而屈人之兵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說,相對於戰爭而言,百戰百勝並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不費一刀一槍,兵不血刃,就能將對方製服,化戰爭於無形。
所以說,《孫子兵法》中最高的智慧並不是“兵以詐立”的戰術思想,也不是“兵者詭道”的用兵法則,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戰術。這估計是戰爭中最高明的戰術了。因為這一思想已經是跳出戰爭來看待戰爭了。戰爭是在利益紛爭麵前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既然如此,最高明的戰爭則是沒有戰爭。所以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沒有勳章的將軍才是最好的將軍,默默無聞的領袖估計才是最有智慧的領袖,正如莊子所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出自《孫子兵法?軍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圍師必闕”是說包圍大股的敵人要留有缺口,敵人看到希望就無心戀戰,慌亂地順著缺口逃跑後,就會被路上的伏兵輕而易舉地消滅掉。如果四麵包圍,不留缺口,敵人必然成為窮寇,狗急了還要跳牆,何況軍隊乎?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奮戰,其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所以,有經驗的軍事家都懂得這一兵法的巧妙運用。
現在看來,這句話仍有其積極的意義。它不僅局限於軍事方麵,而且對社會生活的人際交往方麵幾乎都有積極的意義和指導作用。這個意義和作用,簡而言之,就是切勿把事情做絕,做事時,要給別人留出路,要給自己留退路。壞事做絕,當然不好,好事“做絕”,亦未必是上策。在一個組織內,好事都讓你一個人搶著做了,別人做什麼去?權力都讓一個人抓在手裏,別人豈不成了擺設?《菜根譚》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樂法。”這個涉世極樂法,從一定意義上說,與圍師必闕,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懂得圍師必闕,不但了解了“用兵之道”,同時也懂得了人生三昧,找到“人生藝術”的門徑。
合縱連橫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別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並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惠施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