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佛教(2 / 2)

“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小乘”(Hinayana,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三四傳弟子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如斯裏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所傳為小乘係統佛教,但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具有褒貶之意。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其名號梵音為Amitāyus(無量壽)、Amitābha(無量光),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據記載,在很古的時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時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極樂淨土),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發了四十八個誓願,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願望,而成為阿彌陀佛,現在仍在彌陀的西方淨土說經法。據說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夠避免一切痛苦。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的相互問候語。

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淨土世界的教主,以無盡願力誓度一切眾生,不舍悲願,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障重罪皆可消減,凡持其名號者,生前獲佛護佑,消除一切災禍業苦,死後更可化生其極樂淨土,得享一切安樂。

佛教中的“三毒”

佛教認為,人類的苦難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欲心、嗔怒心和愚癡心,即所謂“三毒”。同時,這“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說法,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嗔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們互相爭奪不已,仇恨不已,永遠不知解脫人類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裏。佛教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義,去除貪欲心、嗔怒心和愚癡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欲心,以慈悲去轉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癡心。

佛教淨化心靈的教義,在中國佛教中,特別是在中國禪宗的理論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禪宗認為,佛與眾生的差別,僅在於一迷一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內容,就是能“自淨其心”。他們認為,“三毒”是魔王,隻有用佛教的正見去讓自己除掉三毒心,才能恢複清淨的本性,才是真佛。所以,在禪宗的根本經典《壇經》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說法,如:“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