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空(1 / 2)

西方哲學篇 空

“空”是佛教的重要觀念。按大乘般若學的理解,“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存在於現象中的空性。禪宗繼承和發展了這種思想,被禪門推崇備至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黃檗禪師注雲:“夫學道人,若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謂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這種解釋,從“法身”與“虛空”的關係入手將禪宗對“空”的認識論述得相當清楚。

“色”的梵語ru^pa。ru^pa是由ru^p(造形)之動詞語根變化而來,故含有“有形狀”之意。又謂ru^pa是由ru^(壞)之動詞語根轉變而來,有變壞、變化之意。廣義之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廣義來說,可以用來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質與生命體,大至星體,小至細小之微塵,無不包含在內。狹義來說指人的肉眼識別的對象,如顏色紅、黃、藍、白、黑等區別;物體的,長、短、方、圓、高、下等區別;人的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區別,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

我們現代所說的“色”一般是指物體的顏色,後來引申為女色,喜歡女人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這個意思,是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夠看到的物質叫色。那麼這個色是變化著的,按照佛教角度說,這個色是空的,就象《心經》裏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的心(即意識)之外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

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為有晨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為我們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裏,隻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如果沒有眾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節目可看?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