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和下麵的“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共稱作佛家的“三法印”。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
“諸法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刹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
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恒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槃寂靜
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隻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之甚深奧義。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最大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劫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不得主。唯有佛陀為究竟涅槃,以其死即不複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麵目,此乃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槃。”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與涅槃本無距離,隻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業。
三界唯心
三界唯心,是佛法中一個重要教理。我們人都有兩顆心,一顆真心,一顆妄心。人們常把自己的心髒與大腦稱為心,但那隻是一個器官而已,佛教認為它並不是真“心”。那人的真心在哪裏呢?如果我們認真地體會,會發現,那些使人感動的行為和思想都是人用真心麵對的結果。同樣,那些可惡的東西卻是由妄心在做主。在觀察他人時,我們大多可以把真心和妄心分開,因為我們都有一顆真心,通常我們把它叫做“良心”。良心是比較接近真心的,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常說憑良心辦事,做了好事、善事,心裏很好受。反之做了錯事就覺得很難過。在未作錯事之前也許心告訴你不該做,可是受了誘惑,不聽心的攔阻,所以做了使心很難過。但良心其實也是不太可靠的,因為我們的心受妄想執著所熏陶已經變得不那麼可靠了,隻有等到無明破除、轉識成智以後,才會可靠。
三界唯心,其實是指我們的心被貪、嗔、癡等煩惱汙染後,就好像自己給自己築了一道圍牆,使我們不能看到牆外的本來麵目,因而創造了一個與本體世界麵貌全非、虛幻不實的世界。
所以說,三界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創造的。《楞嚴經》裏,阿難尊者七處認心皆不可得,在身內、身外、在神經係統內、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想裏、在身心中、在無著的地方都不是,但心猶如空氣是無形的,有形的都是我們能看得見的物質,但在人的行為中我們能認識到心的存在,其實,佛經告訴我們三界唯心,還有什麼東西不是心呢?真心、妄心也是心,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心,其實心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