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 2)

中國禪宗

禪宗,又稱宗門,屬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通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因早期不立文字,又稱“佛心宗”。此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壇經》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麵貌,故為禪宗所推崇,《金剛經》及《維摩經》亦為禪宗所力薦。

在中國曆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始祖——達摩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麵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麵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曆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麵壁九年、斷臂立雪、隻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