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宗對其理論特點的一個概括。此四句連用出現較晚,主要見於宋代及其以後的禪籍中,但它們所反映的思想在禪宗產生時期就具有了。宋代禪僧把它們說成是自釋迦摩尼以來的信條,實際上它們是中國禪宗的創造。
禪宗的“不立文字”,並不是否定文字的存在價值,隻是不拘泥於文字係統,不執著於文字表麵意思。在禪宗看來,文字僅僅有引導性的方便作用,就好像渡河的筏一般。真理是要靠心去把握的,因此惠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宇”。但惠能又強調不能摒棄文字,若完全排斥文字,則為著相、執空,亦謗佛經。“教外別傳”,就是打破教的框框,別具一格相傳,針對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的方法。這就是禪宗的隨機說法,忘我度人。“直指人心”,就是心印、心悟、心授。道由心悟,不假外求。正如慧能所說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見性成佛”,則是說,當你頓見真如本性,自身的潛在思維和潛在功能充分開發出來以後,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大智大覺的人。
禪宗“參悟”的三重境界
“參悟”,是禪宗裏的一個重要理論,欲參禪需要經過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葉落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參禪者執著地尋找禪的本性,卻渺無所得。第二種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參禪者粗通禪理,卻因拘泥於“我即空”,似已悟道而其實未悟。第三種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頓時開悟,直接領悟到瞬間即永恒,永恒即瞬間。這即為“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猛驀回首”不正是那一瞬間嗎?在這瞬間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與佛成為一體,在時間是瞬間永恒,在空間則是萬物一體,這便是禪的最高境界了。
重要的是,經此瞬間的“參悟”之後,原來的對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樣了。盡管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外在事物並無任何改變,也不需要任何改變,但經此“瞬間永恒”的感受經驗之後,其意義和性質卻似乎有了根本不同。即已超越時空,因此,也就超越了一切,於是也就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感。從而,既不要計較世俗事務,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隻需一顆平常的心,就能自自然然地去開始真正的生活了。
北宗禪的創始人——神秀
神秀(606年—706年),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50歲時,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後出家受具足戒,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令為“教授師”。相傳弘忍為傳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