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六祖禪師慧能
慧能,一作惠能,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盧,出生在廣東新興,生活傳法於廣東。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出家學佛。慧能於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因其悟性甚高,弘忍大師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為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麵。是年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不久,法勝寺主持印宗法師為慧能剃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勝寺,北上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慧能到韶州開元寺(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佛教中,隻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六祖慧能大師春秋七十有六,二十四歲得傳衣,三十九歲出家,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證悟者四十三人,開悟者不計其數。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永鎮寶林。自六祖後,唯傳心印,不傳衣缽,禪宗法脈流傳至今不斷,禪宗後分五宗,分別為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和溈仰宗,雖分五宗,確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據說禪宗五祖弘忍禪師為了選拔繼任者,曾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以察弟子悟性。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是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說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隻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把這句話連在一起,意思就是說:眾生的身體就是一顆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的這句名言經常和慧能的那句“菩提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照著說。而一般也認為,慧能的境界要比神秀高。其實,神秀的悟禪之法,對於學禪之人應該是洗滌身心的基礎法門。既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身心皆無的境界,如果能如“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所說,保持身心的明淨,不受外物的汙染幹擾,也未嚐不是修身之道。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六祖壇經》中有六祖慧能所作《無相頌》。最後結尾處,有如下的四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思是說,佛法是在世間的,離開了世間去談佛法,就像到兔子的頭上去找角一樣,徒勞無功。簡而言之,佛法就是活法,就是生活的方法,覺悟見性之後,無論待人處事,穿衣吃飯,忙裏閑裏,工作家庭,無一不是佛法,佛法在世間,在世間即是世間法,世間法即是活法,佛法就是活法。
由此看來,佛家的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切都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