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禪宗的“南頓北漸”
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在蘄州東山開法,時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其後神秀門人普寂者,立秀為第六祖,而自稱七祖。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
中國佛教所講的頓漸是指修行者見道悟理的遲疾,即時間的快慢、過程的長短而言。所謂的“南頓北漸”的頓漸是指頓悟與漸悟,為兩種不同的覺悟方式和覺悟過程。頓悟是突然的、當下的覺悟,是不經次第、階段而直下證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覺悟。漸悟是不斷修習,漸次悟入,運用種種權宜方法,經曆由低到高的階段,進而把握真理,體悟真性。
由此看來,所謂南頓北漸,是指慧能與神秀分別在南北兩地傳法的殊異禪風,是在開導發悟上的遲疾之別。慧能與神秀二係也稱南北二宗:“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南北頓漸的分立,始於神會對神秀一係禪法的抨擊:“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此後更形成爭奪法統的緊張:“頓漸門下,相見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從南北二係勢力消長的形勢來看,在7世紀下半葉和8世紀上半葉,神秀一係的禪風,幾乎籠罩了中國北方,其勢力與影響遠在慧能一係之上。隻是在8世紀中葉,尤其是在9世紀中葉會昌滅佛後逐漸衰退,約至9世紀末趨於衰亡。慧能一係到了8世紀,在南方迅速發展起來,馬祖道一與青原行思等人尤其是臨濟、曹洞等“五家”,把慧能禪宗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更加鮮明地張揚頓悟法門的禪風。馬祖道一與青原行思二脈作為慧能一係的主要代表,後來日益成為中國禪風的主流,一直延綿至清朝。
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709年—788年),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禪師,唐朝漢州什邡縣(今四川什邡市馬祖鎮)人。據史書說此人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觸到鼻,腳下有二輪文。幼年在成都的淨眾寺從金和尚出家,開元年間至衡嶽,從懷讓禪師習禪。
天寶初年到過福建建陽(今建陽縣)佛跡嶺,開始弘化授徒。不久到臨川(今江西臨川縣)的西山,後又至南康(今江西南康縣)的龔公山。代宗大曆4年(769年),馬祖道一來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開元寺(今佑民寺)說法,四方信徒雲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和師傅懷讓相比,道一是廣授門徒的禪師。懷讓那一輩人如果是靜修僧的話,馬祖則是開宗門的一代。據史書說,江西的法嗣,廣布天下,影響深遠,稱洪州宗(洪州禪)與青原一係下的石頭宗遙相呼應,自此禪宗大盛於天下。
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於律寺,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一套極有係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
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懷海禪師改進製度,以農禪為生活,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僧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人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便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隻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百丈禪師無奈,隻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弟子們沒辦法,隻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