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南有雪峰,北有趙州
趙州禪師(778年—897年),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趙州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
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係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曆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趙州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趙州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出自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這裏,“揀擇”即是執著分別,“泯除揀擇”是遣除執著心,消泯分別念。佛祖大道,本來平等,無階級無差別,自由自在,由於眾生的揀擇、憎愛而產生了難易之別。如果沒有取舍憎愛,就會十方通暢、八麵玲瓏。“至道”,即至極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的最高真理。“至道無難”意指凡事僅須無相無念去做,則要體會大道,並無困難;若有好惡、染淨、迷悟、彼我、取舍、憎愛等之分別情念,即落入揀擇差別之見,以此毫厘之差,必成天壤懸隔之別。至道既為一切物最究極之真實,必超越分別、言語等一切差別,凡有言語,即失其真實。正如禪宗的另外一句名言:“不要說,一說就錯。”
趙州後來對這句佛家名言作了發揮,他在一日上堂開示大眾時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州雲:“我亦不知。”僧雲:“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裏?”州雲:“問事既得,禮拜了退。”
人一張嘴,就要有個是非,分個明白,所以趙州說“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凡有言語,即失其真實。在上麵這一公案中,即呈現出始終在分別裏之僧,與在無分別裏之趙州,二者境界截然不同。
唯傳心印,頓悟成佛
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哪裏人?來這裏求取什麼?”慧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來到這裏不求其它,隻求‘作佛’。”弘忍聽後問道:“你是嶺南人,哪裏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非凡的誌向讓弘忍刮目相看。為了不引起眾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幹得甚歡。
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便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