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狗子無佛性(1 / 2)

西方哲學篇 狗子無佛性

(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無。”

(僧)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師曰︰“為伊有業識在。”

又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有。”

(僧)曰︰“既有,為什麼入這皮袋裏來?”

師曰︰“知而故犯。”

對於這宗“狗子有無佛性”的禪宗公案,重“無”的多,重“有”的少。從義解說,趙州初答為狗子“有業識在”,所以說它無佛性;次答狗子雖有佛性,因它“知而故犯”,所以入皮袋受狗子身,而佛性則未失。但在一般大乘經典,尤其是為禪宗所重視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涅槃經》所談佛性義,禪的“明心見性”即要見此佛性,今趙州直截地說狗子無佛性,顯然是掃除學人坐在經典裏的知見,指出應直下照了自家的才是,莫數他人寶,使業識習氣逐境現起,把堂堂真佛裝入狗皮袋去。談有談無,話題不離狗子,而趙州指的卻在學人自己分上,要檢點自家是否“知而故犯”或“有業識在”。

吃茶去

有一個和尚來參拜趙州和尚,趙州和尚問他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那個和尚說是第一次來,趙州和尚告訴他“吃茶去”。過了幾天,又有一個和尚來參拜他,趙州和尚同樣問他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他說是第二次來,趙州和尚同樣告訴他“吃茶去”。當時在他身邊的寺院負責的和尚就問趙州,第一次來的你叫他吃茶去,我們可以理解,怎麼第二次來的也叫他吃茶去呢?趙州和尚就叫這個和尚的名字,說:“你也吃茶去”。

這則法語在禪林相當有名。禪宗認為佛在心內,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不需讀許多佛經,隻要靜心省悟,即可頓悟成佛。曾在贛縣龔公山結庵居住二十年的馬祖就有“平常心是道”的說法,指出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都可通過心性的修習而成佛。從諗是馬祖的徒孫,深知“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三稱“吃茶去”,正是巧借機緣,指點迷津,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不論來沒來過,相不相識,隻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進入“茶禪一味”的境界,一旦落入妄想分別,就與本性相去甚遠了。

洗缽去

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裏,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