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地獄和天堂
一個武士向一個老禪師詢問天堂和地獄的區別。
禪師輕蔑地說:“你不過是個粗鄙的人,我沒時間跟你論道。”
武士惱羞成怒,拔劍大吼:“老和尚無理,看我一劍殺死你!”
禪師緩緩道:“這就是地獄。”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氣和地納劍入鞘,鞠躬感謝禪師的指點。
禪師說:“這就是天堂。”
心中有愛,即使身處尷尬之地,也是天堂;心中有恨,即使身處福地,也滿腔怨憤,哪會有幸福感?有人說,天堂與地獄有多遠,人與人的差別就有多大。境由心造,高雅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你通向天堂的必由之路。而高尚的朋友、高雅的書籍、健康的追求,則是你營造豐美精神世界的必需。
饑來吃飯,困即睡覺
禪宗是反對苦行的。禪宗經慧能改革後,打破了以往繁瑣的教條陳規,強調頓悟,提倡當頭棒喝、直指本性,甚至認為坐禪也“是病非禪”。那該怎樣修行呢?《大珠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即睡覺。”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萬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前半計較,所以不同也。”
在一般人看來,“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人人都能做到,算什麼功夫?當一位和尚以此問題請教大珠慧海禪師時,他斷然地告訴這位和尚說,這兩者是根本不相同的。他說:“一般人吃飯的時候不吃飯,睡覺的時候不睡覺,總是東思西想,要這要那的。這和我不用其心,順其自然的‘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上有許多事物本來是很簡單很平常的,可是常常被人為地搞得複雜而神奇。人們要認識表麵的平常是比較容易的,但要認識事物本來(內在)的平常則殊非易事,所謂“平常心是道”。
這裏還有一個類似的公案。有一次懷海禪師正與僧眾務農,此時暮鼓敲響,一僧聞聽鼓聲旋即扛起钁頭,大笑而返。懷海不禁讚歎說:“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那個僧人不滯於外物,不刻意修行,坦蕩磊落,了無煩惱,“該吃飯時便吃飯”。可見生活中亦有禪機,生活瑣事亦可入禪。這種自然灑脫的境界正是佛法的真諦。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一語,源自趙州從諗禪師請教師父南泉普願禪師的公案。
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
南泉的回答是:“平常心是道。”
對此,馬祖道一有這麼一個闡述:“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
在這裏,馬祖在告訴我們: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普通人,看作是一個極其平常的人,不但從行為上與平常人保持一致,而且從心理上也要使自己漸漸歸於普通。這本身就是一種修煉。我們每個人都是普通大眾的一員,都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返歸平凡,投身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瑣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處理好,就是最大的修煉。
其實,世上本無佛,認識你是個普通人後,你就走向了佛國的正途。“佛法無邊,大道無形。”我們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無限終極真理的存在,這個真理就是宇宙之本原。道家謂之為“道”,釋家謂之為“佛”。馬祖雲:“平常心是道。”就是告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是通向佛國的不二法門,舍此並無他途。
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洲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是至交,兩人經常在一起談禪論道。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