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飲食養生:科學飲食不生病 早餐營養要豐富
很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少吃早餐,或早餐質量不好,久而久之,這些人的精神不振、氣色很差。很多人將之歸罪於前一天晚上睡眠差,其實與當天不吃早餐是有很大關係的。
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髒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髒的健康。對女性來說,不吃早餐會導致胃經失調,進而導致皮膚幹燥、起皺和貧血,加速衰老。因此,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準備一頓優質的早餐,這應是每天的“必修”功課。
早餐怎麼吃、吃什麼才好呢?早餐所選擇的食物一定要營養豐富。具體來說,早餐宜食五穀類主食,不宜葷腥。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早餐可以吃一些熱稀飯、熱燕麥粥、熱豆花、熱豆漿和芝麻糊等,再配著吃蔬菜、麵包、水果等。
早晨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此時吃飯最易消化,再多熱量也能吸收,吃得再多也不會肥胖。因此,有些人為了減肥不吃早飯的做法是錯誤的。
細節提示:
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克之間,熱量應為700千卡左右。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千卡左右的熱量。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
科學食用豆製品
豆製品(包括豆腐、豆漿、豆腐腦、植物蛋白肉等黃豆製品)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肴。這裏以豆腐為例。豆腐除營養價值外,還有許多藥用功能。豆腐味甘,性涼,有清熱,潤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等功效。利用這些功效,中醫以豆腐的“清熱、解毒”和“生津”的作用,經常治療胃腸熱證和陰證,作為食療的方法,有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有些有脾胃虛寒的胃腸病患者,看到豆腐細軟柔嫩,就想像它一定很容易消化,對胃腸不會有什麼副作用,於是,豆腐就成了他們膳食中主要的食品了,早晨吃豆腐腦、喝豆漿,中午吃虎皮豆腐、晚上小蔥拌豆腐。結果呢,一天到晚總是感到胃部飽滿、腹部憋脹,大便稀泄,不想吃飯;而在停止吃豆腐後,這些胃腸不適等症狀就會很快得到緩解。因此,食用豆製品時,一天之中以一餐為宜,且在一餐中也不要多吃。
那麼,食用豆製品為什麼會有胃腸不適的症狀呢?一般來說,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在中醫屬於脾虛、脾寒的範疇。中醫認為,具有寒涼之性的藥物與食物,可治療熱證;但是將它們用於虛證和寒證,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使病情加重。豆腐正是具有寒涼之性的食品,胃腸虛證或寒證的人吃了它,自然會加重病情、引起腹脹和腹瀉等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研究也發現:豆製品中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其中兩種是與胃腸道有關的,一種是胰蛋白酶抑製素,是能抑製體內蛋白酶活動的一種物質,如攝入過多,會影響對蛋白質的消化,並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出現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另一種是腸胃脹氣因子,它能使人產生腹脹、腹瀉以及消化不良等現象。這些都是在食用豆製品時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