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曆隻是敲門磚,不是登高梯(1 / 1)

第一章 學曆隻是敲門磚,不是登高梯

學曆隻是敲門磚,一個企業不可能在初次見到你的時候就了解你的能力,所以隻好先設定一個標準,而學曆是普遍被社會承認的一個標準,所以招聘時要求有學曆。

在所有人找工作的時候,學曆是讓你的能力更快地被了解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請記住,學曆的作用是能力的憑證,學曆隻是能力的一種驗證方法。

有沒有能力並不為有沒有學曆所決定。在你沒有被別人了解的時候,擁有學曆的確使你事半功倍。但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讓自己進門而是讓自己做事,在做事裏當然是能力比學曆重要!如果把高學曆作為以後做事的資本而不努力,則會很快被淘汰。

張偉本科畢業,而且還擁有英語六級、微軟認證係統工程師(MCSE)等證書,很快就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了工作。

張偉最初的工作任務是設計製作公司的網站。對於“能熟練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等軟件”的張偉來說,這不是一件複雜的工作。但是,經理要求他在一周之內交上來的網站建設策劃,卻等了一個月,才收到一張A4紙。上麵用四號字寫了大概20行。至於具體內容,隻能說張偉確實動腦筋想過了。但是,他想到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如果他想不到,能做到也行。公司還可以找其他人來策劃,他負責執行。但是一周之後,他交給經理的網站首頁模版,又讓所有的人大失所望。網站是做成了一個網頁。但是不論怎麼看,都看不出這個網站的公司是做什麼業務的。美感方麵,就更不用說了,簡陋之極,不堪入目。

於是公司給張偉重新安排了工作。正好公司當時在清理設備,於是,就讓張偉查驗並記錄各電腦的配置。

張偉拿著登記表就開始幹了。不到一小時左右就辦好了。記錄表拿來一看,卻讓經理目瞪口呆。CPU隻寫了品牌,沒有寫型號;內存隻有容量,沒有條數;主板一律沒有記錄;顯卡隻有芯片型號,沒有顯存大小……這樣的清單有什麼用?

經理有些生氣,就說了張偉幾句。張偉嘴上沒說什麼,可心裏很不服氣:我獲得了這麼多的證書,卻讓我幹這種工作,真是大材小用。

後來,經理覺得張偉做網站不行,做網絡維護、技術支持也不行,就讓他去做編輯。六級英語水平,編輯一些國外的資訊應該沒有問題吧?可是,張偉卻遇到了大麻煩。因為對雜誌專向的電腦技術、電腦遊戲不熟悉,很多“專業術語”在張偉的眼裏,簡直就是“天書”!什麼RPG、SLG、ARPG,這些詞根本就別想在什麼《牛津高階英漢詞典》上查到。遇上比較新的口語,那就更是一頭霧水。

張偉在編輯部坐了一個月,沒有編譯出一篇稿件,隻好幫著做了一點文字校對。而且他也不積極向老編輯學習。

最後,張偉隻好離開了公司。

像張偉這種情況,把高學曆當作終身的資本,自以為擁有眾多的高學曆就能高枕無憂,就能成為職場中的佼佼者,結果成為一個失敗者。這和目前社會上對人才需求的誤區有非常大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企業片麵強調學曆的重要性,在用人時高度強調知識化,突出學曆要求,各種機會均向有學曆、高學曆者傾斜。文憑崇拜的根源在於社會的用人觀念和用人需求,教育領域中的問題是用人實踐的要求與反映。這種需求上的誤區,直接影響了學生及家長的人才觀,造成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格局,升大學、考研乃至讀博成為青年學子的最高追求。於是,一些本不適合搞研究、做學問的人,紛紛登堂入室,墜入了高文憑的深淵。

片麵追求高學曆的人才觀,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並成為“應試教育”的驅動力,可謂是“罪大惡極”。生活中,高學曆的負麵新聞更是比比皆是。曾經有媒體披露的一則“博士生不抵工作經驗”頗為引人注目:在杭州市舉辦的多場“高級人才招聘會”上,“博士學曆不抵工作經驗”的現象屢屢可見。除了一些大專院校的教師崗位要求碩士或博士學位外,大多數崗位要求的僅僅是“大專以上學曆,3年以上工作經驗”,這樣的標準讓那些剛剛走出十年“寒窗”的高學曆者們大跌眼鏡。這條消息,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深思。

學曆不過是受過某種教育或培訓的憑證,如果持有人不能學以致用並創造價值,學曆不過是一張廢紙。說得通俗一點,謀求學曆,就是汲取知識、吸收經驗、塑造自我的過程,最終還是要為工作服務的。學曆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學曆至多稱得上是一塊“敲門磚”,絕不是通向成功的“階梯”。知識在更新、社會在進步,學曆隻能代表學習的經曆,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唯有實在的經驗和不斷的進取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