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借風啟航,由弱變強(1 / 2)

第八章 借風啟航,由弱變強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這句話讓我們領略到作為智者的阿基米德對於科學自信的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借助外力的重要性。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曆史變革,都不隻是一個人的努力所達到的,英雄或者偉人隻是在中間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已。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人們更難以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有所作為。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團隊協作,需要眾人的力量和智慧。

借用他人的力量,為己所用,已經成為每一個成功者所必須精通的能力。借力,不僅可以讓你手中擁有更多的資本和能力予以調配,更讓你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高位的思索,想更長遠的事。不把自己的時間都用在小事上,而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能,你取得成功的機會,才更多一點。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大富翁,都是善於借用他人力量的人。

擁有“世界超級船王”之稱的包玉剛,就是借用他人之力而起家的。

1918年,包玉剛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縣鍾包村。包玉剛的太祖父包奎祉一代,屢次參加科舉不中,遂走上寧波人慣於做買賣的道路,並積累起不菲的家資。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秉承祖業在湖北漢口開一家鞋鋪,常住武漢。後來包玉剛一家搬到香港。

包玉剛的學業生涯並不是很長,隻上到初中就到一家燕梳行當學徒。燕梳行是類似現在的保險公司的機構。這是包玉剛父親的決定,父親一心要把兒子早日引入生意場。

但是包玉剛那時的理想是讀書至上,心沒有放在生意場上。包玉剛仍舊半工半讀,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去敲大學的校門,母親在家給他選定了一位叫黃秀英的本地姑娘,1937年春夏間,擇定了吉日良辰,命包玉剛回家完婚。

包玉剛夫婦完婚時,正值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戰亂中,包玉剛謀到了一份中央信托局的工作,並很快成為業務骨幹之一。8年間,輾轉於上海、衡陽、昆明、重慶。

抗戰勝利後,包玉剛被任命為上海銀行業務部經理,由渝抵滬。1946年他被提拔為副總經理,主管放貸部門。放貸部門被稱為銀行的排水口,是銀行業務中最重要的一環,將此部門交給一個28歲的年輕人主管,可見上級對他賞識之至。

遺憾的是,此時的上海乃至整個國民黨統治區的金融,已病入膏肓。通貨膨脹,鈔票貶值,日甚一日。上海有人形容:“你走進一家麵店吃麵,要先付錢,不然到麵端上來時,價錢已翻了一倍。”

1948年,包玉剛看透了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和混亂,毅然辭職,於1949年3月攜全家飛赴香港。

包玉剛抵港後,與先期而至的父母以及兄弟姊妹彙聚到一起。憑著父親赴港前變賣的幾十萬元的資財,搞起了貿易。貿易項目主要是趁朝鮮戰爭的機會,向內地轉運了某些戰略物資。但是,隨著1953年朝鮮停戰協議的簽字,父子的事業麵臨著新的抉擇。轉做什麼呢?父親主張搞房地產,因為包兆龍看到,從1949年到1952年,香港人口猛增150萬,住房困難相當突出,一家幾口人同睡一張床的情景隨處可見,搞房地產準能賺錢。

但是包玉剛則極想投入海運業,因為他看到二次大戰後,世界經濟走向複蘇,各國各地貿易大增,而貿易主要靠船運,海運業必將大發展。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碼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貿易的優惠條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隻。

包玉剛的決定引起普遍反對,有朋友也勸他,航運雖然能賺到大錢,但是風險太大。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讚同包玉剛搞航運,包玉剛少年的朋友鄭煒顯就非常理解和支持他。鄭煒顯一聽說包玉剛投身航運業的想法,立即意識到這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一步,他鼓勵包玉剛說:“一個高明的企業家與一個賭徒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能審時度勢,隨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機遇。”他對包玉剛分析道:“你雖然未搞過航運,但你有很多別人所沒有的有利條件,你曾經在好幾家銀行幹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在調配資金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就算是正在搞航運業的人也未必比得上你;這幾年你搞進出口貿易,世界各地的行情你熟悉,商場中的風風雨雨你也經曆過,所有這些對你轉行搞航運都是寶貴的財富。隻要發揮你的優勢,一定會成功。”

朋友一番話讓包玉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可是,一艘遠洋貨輪動輒上百萬上千萬英鎊,如何買得起?即使舊船也要數十萬英鎊,相當於幾百萬港元呢!包玉剛想向銀行貸款,但是,自己沒有資產抵押,更沒有大財東給他擔保。無奈之中,他想到了往日有業務往來的會德豐銀行的喬治?馬登。

但是馬登對於包玉剛的雄心壯誌並沒有相信,一口拒絕了。包玉剛無功而返。回到香港的包玉剛並沒有死心,不久他又從船舶經紀公司得知,英國威廉遜公司有一艘舊船想脫手,要價22萬英鎊。他想22萬英鎊是經紀公司開出的價錢,其中是含了經紀費的,如果直接從威廉遜公司購買,一定會更加便宜。